從“模速空間”到北楊小鎮,釋放盡情創新的青春-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2 10:00:0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從“模速空間”到北楊小鎮,釋放盡情創新的青春

字體:

  從徐匯西岸的“模速空間”出發,沿着黃浦江,一路向南約5公里,就會到達一個三面環水、一面迎向長三角的現代小鎮——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Best Young”(最好的青春)的宣傳詞,面向全球人工智能青年,打響“走,當尖兵”的發令槍。

  這裡,有上海創智學院、香港科技大學等前沿高校孕育“AI尖兵營”的衝鋒隊;這裡,是米哈游、奇瑞等頭部企業創新“AI大生態”的試驗場。9月19日,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迎來首次全球推介,50家創業合夥人同時入駐,這裡,更將成為“年輕的事業,年輕人的事業”高點再突破的又一起跑線。

  上海徐匯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俯瞰圖。(受訪單位供圖)

  十年磨一鎮,打造未來城

  AI互動展區前排起長隊,具身機器人展示引人駐足,“AI+生態”沙龍中靈感迸發,夜幕下天幕露營區氛圍溫馨……前不久,一場名為“創智未來AI集市”的科技嘉年華在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火熱上演。這座“科技可觸、産業可興、生活可享”的小鎮,正加速從藍圖走向現實。

  回溯10年,北楊還是一片傳統物流倉儲區。2016年,徐匯華涇鎮完成北楊地塊騰地,為上海城市發展預留出珍貴空間。2018年,伴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落地上海,徐匯區提出“雙T”載體計劃,西岸智塔與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同步啟動。

  此後,“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在西岸快速成長,並在西岸智塔內布局孵化空間;而北楊則被賦予打造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生態的全新使命。

  上海徐匯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俯瞰圖。(受訪單位供圖)

  走進今天的北楊小鎮,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術語,而是可觸摸、可體驗的生活現實。

  北楊小鎮的整體規劃充滿了對未來智能城市的想象。小鎮圍繞人工智能産業發展,以上海創智學院為核心,以華發路沿線為載體打造“創業加速軸”,串聯起“産學研用”多元要素,實現從創意萌發到産業落地的無縫銜接。多家龍頭企業紛紛入駐,不僅帶來示範效應,更吸引大量産業鏈企業聚集。同時,北楊小鎮內還設有商業集聚帶、配套服務帶、環湖運動帶,為本地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9月19日,北楊小鎮迎來首批創業合夥人。作為這批合夥人之一的津渡生科創始人金泳成,對於未來在北楊小鎮的發展充滿期待,“全球範圍內,人工智能人才都是稀缺資源。這裡匯聚了頂尖AI人才與豐富的生物醫藥資源,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發展土壤”。同日,紅杉中國啟用了“紅杉中國創新加速器”,為整個小鎮的産業生態再添重要拼圖。

  在徐匯區副區長陳勇看來,北楊小鎮三面環水,天然形成了一片要素集聚且場景豐富的“研發試驗場”。“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落地離不開真實場景的快速驗證,未來這些創新成果可以在小鎮範圍內先行先試。從實驗室到街區的無縫銜接,正是北楊小鎮的獨特優勢之一。”

  19日上午,來自清華交叉信息院(姚班)、北大、人大、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數十位師生也來到北楊小鎮,參觀了上海創智學院、紅杉中國創新加速器、人才公寓等高校院所和創業空間。清華交叉信息院計算機專業博士生祁澤涵説:“北楊小鎮的一切都充滿新意,這裡不僅有滿滿的創新活力,也有優質的生活體驗,創業氛圍濃厚。”

  構建人才“尖兵營”,形成“創新接力”

  所有的科技願景,最終都要回歸於人才的培養。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最深層的競爭力,正來自於其強大的人才生態。而成立剛滿一年的上海創智學院,恰是這一生態中的核心引擎。

  在不久前舉辦的首屆“創智未來大會”上,學院師生成果展中有一隻憨態可掬的機器小龍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機器小龍的設計者之一葉宇翔出生於2002年,他與夥伴創立的“萬物靈犀”項目充滿“Z世代”特色。“我們希望打造‘有血有肉’的機器人夥伴,讓更多動漫IP能以機器人形態走進現實。目標是實現異構機器人的快速設計與開發。”

  上海徐匯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俯瞰圖。(受訪單位供圖)

  在上海創智學院,師生關係不再只是傳統的講授與接受,而是共同探索、並肩作戰。上海創智學院全時導師印真自己也身為創業者,“我們和學生一起寫代碼、一起吃夜宵,是師生更像戰友”。另一位全時導師唐一超發現,創智學院的目標是培養能挑戰世界級課題的AI領軍者,“這種氛圍推動每個人懷抱更大的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

  “我們要找出那些敢冒險、有抱負的‘偏才’‘怪才’‘奇才’,給他們土壤和舞&。”上海創智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丁曉東説。在這裡,教師的平均年齡僅36歲,師生之間甚至可以成為創業合夥人。

  在北楊小鎮,高校資源的“聚集效應”仍在增強。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産教融合中心(北楊基地)將於10月開放,華東師範大學空間人工智能學院即將在北楊啟動建設,預計明年3月迎來首批學生。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學院、上海工程智能研究院等高校也將落戶北楊。

  為便於年輕創業者更好追逐夢想,基於“模速空間”的機制經驗,北楊小鎮同步推出一系列“創業大禮包”,不僅包括辦公與人才公寓首年租金最高全免,創業啟動資金支持可達10萬元,政策自動匹配、資源精準對接等扶持政策,還有“最懂創業者”的服務智能體、“水電一樣便利”的算力語料公共&&、“吃住創玩”一體的創業融合氛圍和“陪你一起跑”的服務隊伍。

  從人才孵化到企業孵化,北楊小鎮正在形成“創新接力”的良性循環。“模速空間”標杆企業無問芯穹的創始團隊成員曾書霖,如今已成為上海創智學院的産業導師:“我希望把自己在創業中積累的技術實踐和産業洞察分享出去,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更快成長。”

  以人為本,布局AI大生態

  從“模速空間”核爆點到北楊小鎮的生態打造,背後是徐匯區在人工智能戰略中的重要規劃思路——一個以“人”為核心、以“生態”為思路的發展範本。跳出北楊小鎮的物理邊界,可以看到的是徐匯如何系統謀劃AI産業的發展之路。

  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産教融合中心主任楊旸認為,北楊小鎮真正實現了“産學研用”多方人才的匯聚:“如果研發端遠離産業端,就容易迷失方向。但在北楊小鎮,科學家、創業者、各行各業的工程師可能在喝杯咖啡的時間就碰撞出火花。這種交流有利於多視角相互學習,激發創新,降低風險,也讓創新創業變得更加聚焦,更加高效。”

  上海徐匯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夜景俯瞰圖。(受訪單位供圖)

  徐匯要做的,正是打造這樣一個“不經意間就能發生連接”的場域。不同於傳統産業園或科創園區,北楊代表的“小鎮生態”,重新回歸到人的尺度、人的需求、人的體驗。它關注的不僅僅是技術突破和産業指標,更包括年輕人如何在這裡創業、安居、扎根。

  19日,徐匯區發布“打造全國人工智能高地2.0版實施方案”和《徐匯區關於促進智能體産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圍繞智能體産品,積極鼓勵産品首發首秀、首試首用、推廣普及、國際合作,最高給予500萬元支持。同時,全鏈條支持專業賽事活動和優質項目孵化,做好人才配套服務。

  今年以來,徐匯以“揭榜挂帥”機制開放大量社會治理場景,吸引全球頂尖團隊共建AI應用生態。未來3年計劃投入5億元,推動AI在醫療、文旅、城市治理等領域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應成為服務於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礎設施。2025年8月,《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印發。上海作為國家戰略的先行者,已在多個領域開展深入探索。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産業規模突破4500億元,累計備案大模型60款。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規上人工智能産業規模超1180億元,同比增長29%,利潤增長65%。

  而徐匯,正是上海AI産業中創新濃度最高、生態最完整的區域之一。目前徐匯區已集聚700多家大模型企業、1200家人工智能企業,産業規模向千億元級穩步邁進。

  “我們將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加速人工智能企業引育和集聚,深化基礎設施層、大模型層、應用層的全棧式布局。”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説,“要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而努力。”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從“模速空間”到北楊小鎮,當城區化身AI學區,當名企遇到“學霸”,一場關於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新變革,在人工智能領域,在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正創造一種名為“Best Young”的新可能。(記者 王永前 程思琪)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