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袍”風華!馬山一號楚墓織繡品特展開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0 19:27:59
來源:新華社

“戰國袍”風華!馬山一號楚墓織繡品特展開幕

字體:

  寬袖口、短袖筒、三角形領,精美的鳳鳥花卉紋繡於其間……荊州博物館正在展出來自2300年前的綿袍及衣袖、單衣、絹帽等絲織品,勾勒出一派戰國楚人衣袂飄飄、裙裾飛揚的服飾風華。

  時值第二屆楚文化節在湖北荊州舉行,“看見中國先秦絲綢寶庫——荊州馬山一號楚墓織繡品特展”9月20日在荊州博物館開幕,展出16件珍貴的織繡文物及3件複製品,其中多件戰國楚服被認為是目前可追溯最早的“戰國袍”原型。

  荊州馬山一號楚墓絲織品出土時的原貌。(荊州博物館供圖)

  1982年,荊州馬山一號楚墓發現於楚國的郢都故址,其中一副被衣衾包裹填滿的棺槨,如同時光膠囊一般封存着沉睡兩千餘年的絲織珍品。墓中出土完整衣物35件,13層衣衾包裹形制清晰。

  首次全貌展出的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本次展覽中,兩件珍貴大型文物為首次亮相:一是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二是經保護和修復後的一鳳一龍相蟠紋繡紫紅絹單衣。

  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平鋪在展櫃中,約2.15米乘以2.2米的正方形形制。細細欣賞這件細密溫暖的“蠶絲被”,可見大龍與小龍回首相顧,鳳鳥高冠展翅,輔以花枝與十字型紋飾作為對稱軸,動靜相宜。

  展廳入口處的一鳳一龍相蟠紋繡紫紅絹單衣也吸引觀眾駐足欣賞。其平鋪的長袖比衣身還要長,交領右衽、直裾的樣式一目了然,與現在常見的戰國袍形制相似。

  這件紋飾綺麗的單衣在與觀眾見面之前經歷了長達近2年的修復。“剛接到這件文物的時候,兩隻袖子交叉搭在胸前,領口散開。文物上有許多破口,都是通過一點一點拼對整理、加襯修復好的。”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護修復部副主任陳紹慧指着單衣下襬緣深色的襯布説,中心通過生物化學保護技術進行清洗、加固、修復,恢復織物原有光澤度和外觀。

  “這是中國先秦考古史上的重大收穫,對研究保護中國先秦服飾、生活信仰等提供了珍貴資料。”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説,楚國服飾精髓亦深刻影響漢代深衣、組玉佩等,成為中華衣冠文明的重要源頭。(記者喻珮)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