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三晉大地上的抗戰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8 09:56:5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尋訪三晉大地上的抗戰故事

字體:

  百團大戰紀念館一角(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平型關戰鬥模範連”“白刃格鬥英雄連”“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秋季反‘掃蕩’戰鬥模範連”……

  當雄壯激昂的抗戰歌曲《在太行山上》大合唱響徹天安門廣場,一面面承載着歷史榮光的抗戰英模部隊榮譽旗幟浩蕩而來,9月3日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三晉大地上那段血火交織的崢嶸歲月。

  這裡是華北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支點、打擊日本侵略軍的主戰場之一,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及三大主力師所在地,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發源地……

  回望來時路,山西在抗日戰爭中處於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奮進新征程,山西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這是百團大戰紀念碑(2025年5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血戰到底,“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等撐起華北持久抗戰局面

  “我們生長在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強佔去,我們就和他拼到底……”隨着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的開展,這首1937年底創作於山西臨汾的《遊擊隊歌》在山西各地再次唱響,八路軍將士巧妙與敵周旋、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形象激蕩人心。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1937年八、九月間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山西省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巨文輝説,七七事變前後,毛澤東和黨中央逐步確立了以山西為戰略支點、獨立自主地發展華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準備持久抗戰的戰略構想。

  “山西表裏山河,溝壑縱橫,非常適合開展山地遊擊戰爭。”巨文輝説,八路軍和山西地方武裝及民兵實踐毛澤東的戰略構想,在山西戰場創新和創造了一系列遊擊戰法,取得了一系列戰役戰鬥的勝利。山西也成為華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發祥地。

  出師山西,八路軍用一個又一個勝仗打出軍威和希望。

  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附近的喬溝裏,一場伏擊戰正在展開。一位小名叫“猛子”的連長曾賢生,帶領140餘人突擊作戰,殲敵100餘人,炸毀汽車20余輛,打到最後全連只剩下30多人。曾賢生也身負重傷。被包圍後,他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圖為平型關戰鬥中,115師某部的機槍陣地(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曾賢生是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2營5連連長。因為作戰勇猛,這個連被343旅司令部政治部授予“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的榮譽稱號。

  “平型關戰鬥模範連”“戰鬥先鋒連”……這場戰鬥,八路軍一舉殲敵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余輛,繳獲一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史稱平型關大捷。

  這是平型關大捷紀念館(2025年5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這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副館長呂民忠説,在“恐日病”和“亡國論”流行的時刻,這次大捷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産黨和八路軍的聲威。

  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七亙大捷、長生口伏擊戰……從9月首戰平型關到11月上旬挺進山西後的40多天裏,八路軍先後進行大小戰鬥100余次,殲滅日軍1.1萬餘人,給予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促成了山西抗戰特殊局面的形成。

  太原淪陷後,以八路軍為主體的遊擊戰爭在華北進入主要地位。特別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日軍將進攻的重點轉向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加緊誘迫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投降的同時,推行“囚籠政策”,利用重要交通線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割和“掃蕩”。

  至暗時刻,一顆顆攻擊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夜空;各路突擊部隊像猛虎下山,撲向敵人的車站和據點……百團大戰由此打響。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軍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參戰兵力多達105個團。這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帶戰略性進攻的戰役。

  據統計,從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橋隧和火車站260余處,摧毀大量敵堡和據點,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敵人的陰謀,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百折不回”“無堅不摧”“白刃格鬥英雄連”“殺敵英雄連”“勢如破竹十九團”“血戰磨河灘鋼鐵連”——百團大戰也是閱兵式上戰旗最多的一次戰役,一個個霸氣的稱號是對英雄們的致敬。

  百團大戰之後,日軍對根據地發動更加殘酷的大規模“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面對瘋狂的敵軍,八路軍將士毅然決然地開展了反“掃蕩”鬥爭。

  這是黃崖洞烈士陵園(2025年6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山西黎城黃崖洞,絕壁千仞,空谷幽深。抗戰時期,這裡建有八路軍根據地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兵工基地。

  1941年10月,日軍7000餘人“掃蕩”太行區。10月10日,敵人向黃崖洞兵工廠猛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和第129師4個團投入保衛戰鬥。特務團團長歐致富率領所部,憑藉高山險隘,以地雷、手榴彈、刺刀,與敵激戰八晝夜,取得敵我雙方傷亡比7:1的輝煌戰果。

  “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全面抗戰期間,八路軍和三晉兒女以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書寫了氣壯山河的禦侮傳奇。以山西為戰略支點的抗日根據地軍民殲滅日偽軍60余萬人。“山西作為華北敵後抗戰的主戰場之一,大量殲滅、牽制、消耗了侵華日軍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支撐起華北持久抗戰的局面。”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張宏華説。

  觀眾在觀看實景演藝《太行山上》(2025年6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魚水情深,“子弟兵母親”築起銅壁鐵墻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銅壁鐵墻!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這是山西省武鄉縣實景演藝《太行山上》劇照(2025年6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巍巍太行作幕,蒼茫夜色為景。武鄉太行龍湖畔,雄渾的歌聲響徹山谷,大型沉浸式情景劇《太行山上》緩緩拉開序幕。“戲在景中、人在戲裏”的演繹方式,將人們帶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夜色如墨,家園在戰火中崩塌,無辜百姓倒在敵人槍口之下。危急時刻,一位八路軍女戰士,緊緊將一名倖存的小女孩擁入懷中,輕聲安撫:“別怕,我就是你娘。”她聲音嘶啞,卻字字堅強:“只要還有一口氣,就守在老鄉前面……我去把鬼子引開!”為轉移群眾,她毅然轉身,高呼着“騎兵連衝鋒!”

  這一刻,深深震撼着在場每一位觀眾的心靈。

  “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戰期間,太行山的層巒疊嶂之間,真實上演着一段段“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感人故事。

  八路軍揮師東進山西以後,朱德、彭德懷等將領率領八路軍總部轉戰30余縣,跨越山河數千里,鑄就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侮、不屈不撓的英雄豐碑。

  “八路軍進駐村裏,説話總是和和氣氣,還主動幫老鄉挑水、打掃院子,給大夥兒講抗日救國的道理,一下子就打消了我們心裏‘好人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老觀念。”武鄉籍八路軍老戰士李金水回憶起參軍往事,眼中仍閃爍着激動的光芒。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裏,八路軍總部先後5次進駐武鄉縣,駐紮達500余天。八路軍戰士與百姓同甘共苦,結下了深厚情誼。

  這是位於山西省武鄉縣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舊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王家峪,戰士們為緩解鄉親們的用水困難,打井抗旱,至今這些水井仍保存完好。在磚壁村,他們修築水池堤壩,墾荒生産,全力幫助群眾渡過難關。更令人動容的是,八路軍還專門頒佈了“樹葉訓令”和“野菜訓令”,明確規定不得採摘村莊附近榆樹上的榆錢,也不得在村莊周邊五里以內挖掘野菜,要把最近的、最易採摘的野菜樹葉留給百姓。

  朱德總司令更是以身作則,堅持住在“冬冷夏熱”的東南房,把寬敞明亮、居住舒適的正房留給房東一家。1939年,總部剛進駐磚壁村就遭遇嚴重旱情,為不與民爭水,八路軍總部毅然決定遷離村莊。

  “他們一進入村莊就採取各種方式幫助村民,如幫助收割,把馬匹借給村民並與他們一起翻地,打掃房子,清掃道路……他們的口號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因此,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人走水缸滿。”偽山西省公署顧問輔佐官城野宏在反思日軍戰敗時寫道,“通過這次戰爭,使我深感如此與群眾打成一片,並得到群眾支持的軍隊,是多麼有力而強大,而沒有這種支持,是何等的軟弱!”

  人民軍隊為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為老百姓做一兩件好事不難,難的是處處把老百姓放在心上。這樣的軍隊要抗日殺敵,老百姓怎能不傾盡全力支持?”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紀念館講解員肖建廷感慨道。

  初秋時節,太行山間,連片的穀子長勢正旺。沉甸甸的谷穗垂下頭來,隨風躍動。

  這裡出産的小米,顆粒圓潤、色澤金黃,被鄉親們喚作“金珠子”。正是這樸素的小米,曾在艱苦歲月裏滋養了萬千奔赴前線的八路軍將士。數據統計顯示,抗戰時期,武鄉縣共捐獻以小米為主的軍糧240萬石,還有蔬菜、油等副食超過50萬斤,納軍鞋49萬雙……

  老百姓傾其所有、竭盡所能: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

  這是山西省左權縣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2025年8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拍攝

  在左權縣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一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84年,原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歐致富重回左權,專程看望當年的“子弟兵母親”裴乃秀。照片中的她,已是白髮蒼蒼。

  抗戰時期,裴乃秀先後將年僅十幾歲的兩個兒子送去參加八路軍。後來,大兒子在一次反“掃蕩”戰鬥中英勇犧牲。她沒有去認領兒子的遺體,而是強忍悲痛,看著身邊躺着的八路軍傷病員,流着淚説:“這裡,還有我這麼多的孩子需要照顧……”

  她的故事,是太行山區千千萬萬百姓的縮影。當時僅有7萬人口的左權縣,可謂“戶戶住過八路軍、家家都有子弟兵”,在戰爭中損失人口達12240人;僅有約14萬人口的武鄉縣,就有9萬餘人參加各類抗日團體,1.4萬餘人參軍參戰。

  當年,在山西從事抗日宣傳的音樂家桂濤聲,親眼目睹這感天動地的一幕幕。深沉的情感在他心中激蕩,最終化作澎湃的詩句: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滅亡!

  ……”

  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同樣值得銘記——她們是“太行奶娘”。抗戰時期,許多八路軍將士不得不將襁褓中的孩子託付給當地農家婦女。這些“奶娘”們,有一點奶水,先喂給革命後代;遇到敵人搜查,卻把危險留給自己親生的孩子。

  她們心中懷着一個樸素的信念:把八路軍的孩子哺育好,就是為抗日作貢獻!

  正是這樣的人民,用小米和肩膀、用犧牲與信仰,托舉起一支軍隊的壯大:八路軍從初入太行時的3萬餘人,至解放戰爭時期已發展成為百萬雄師,最終走出太行,走向全國。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八十餘年過去,這份魚水深情,早已銘刻在巍峨太行的千溝萬壑之中。

  抗戰時期,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25團8連官兵發揚白刃格鬥精神,訓練中苦練刺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犧牲奉獻,“李林們”英氣長存

  初秋時節,八&&呂梁山仍是一派青翠,山間紅棗、核桃、蘋果、梨子挂滿枝頭,生活在這片英雄土地上的人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80年前,《晉綏大眾報》連載了作家馬烽、西戎寫作的長篇小説《呂梁英雄傳》,講述着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組織民兵,保家衛國,英勇同敵人作鬥爭的事跡。

  英雄的土地,養育英雄的軍民。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日幸福安寧的生活,鑄就了滋養後人的不朽精神。

  這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李林路、李林中學、李林圖書館、李林烈士陵園、李林烈士犧牲地……在山西朔州,李林精神如一座豐碑,矗立在人們心中。

  這位南洋富商的養女,本可以享受富貴之鄉的安穩,但她卻義無反顧地走向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

  這是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李林烈士陵園的李林雕像。朔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1915年,李林出生在福建,因家貧被父母遺棄,後被印尼華僑富商收養。14歲時,她隨養母回到中國;21歲,她加入中國共産黨,在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舉辦的軍政訓練班裏學習;22歲,她任雁北抗日遊擊隊第8支隊支隊長兼政治主任,次年當選為晉綏邊區第11行政專員公署委員,並與愛國青年屈健結為伴侶。

  1940年4月,日偽軍集中兵力對晉綏邊區進行“掃蕩”。李林不顧自己懷有身孕,成功掩護500餘人突圍。身受重傷的她被敵人包圍後,寧死不屈,將最後一顆子彈射向自己,犧牲時年僅25歲。

  “衛國何須分男女,誓以我血薦炎黃。”這位女英雄用生命踐行了對祖國的錚錚誓言。

  這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在山西代縣有一個村子名叫方昌,是為了紀念來自山東聊城的抗日英雄金方昌。

  “臨捕時以手槍向敵射擊,彈盡將槍埋藏後拼命北跑,敵有騎兵追上被捉。我高呼中華民族解放萬歲,並向敵偽講演……”在寫給哥哥的絕筆信中,人們得知金方昌帶領區自衛隊護送公糧被俘時的情景。

  那是1940年冬天,金方昌20歲,任中共代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城關區委書記。

  寒冷刺骨的牢獄裏,日軍連續多天對金方昌嚴刑拷打,砍掉他一隻胳膊,挖掉他一隻眼睛,但他堅貞不屈,沒有洩露半點黨的秘密。

  這是金方昌烈士犧牲前寫給哥哥的信。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供圖

  “我在敵人的牢獄裏、法庭上、拷打中、利誘中始終沒有半點屈服、懼怕。我在被捕後沒有絲毫悲傷,我只有仇恨和鬥爭。我知道我是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而犧牲。”金方昌在絕筆信中希望哥哥們能堅決為無産階級革命奮鬥到最後勝利的時候,也希望他們把弟弟、侄子們都培養成無産階級的革命戰士。

  就義前,金方昌用僅剩的一隻胳膊,蘸着自己的鮮血在牢獄墻壁上寫下了不屈的詩句:“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

  這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太岳群山中,沁源圍困戰紀念館巍然矗立。走進館內,人們了解沁源圍困戰的歷史,被一種軍民協力、堅忍不拔的力量深深打動。

  1942年11月至1945年4月,8萬餘沁源軍民對深入根據地腹心區的日軍展開歷時兩年半的圍困戰。在那段艱苦歲月裏,沁源人民萬眾一心,以“不給敵人一粒糧一滴水”的戰鬥口號,配合八路軍部隊緊緊地圍困敵人。他們寧願鋪天蓋地、餐風飲露,也要和敵人鬥爭到底。中共沁源縣委和軍區部隊組成“沁源圍困指揮部”,組織日軍據點周圍5公里以內村莊的3200多戶、1.6萬人大轉移,陷敵人於沒糧吃、沒水喝、沒柴燒的“無人區”。

  “誓不維持”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沁源人民的集體宣誓。全縣民眾被日寇屠殺近萬人,被擄後生死不明1500餘人,被拷打致殘14000餘人,80%以上的房屋被燒燬,沒有一人當漢奸,沒建立一個“維持會”。

  “有敵無我、堅忍不拔,這就是英雄的沁源軍民!”沁源縣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侯文宇説,太岳軍民利用伏擊戰、夜襲戰、地雷戰、麻雀戰等各種戰術,在敵據點周圍和運輸線附近晝夜襲擊,共作戰2730余次,殲滅敵人4000餘人,在掩護群眾搶耕搶種的同時,打得敵人四面楚歌,最終迫使日軍殘部狼狽逃竄。

  這是在山西獅腦山七晝夜血戰中的我軍機槍陣地(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回聲悠遠,“家規”祭英雄

  瀰漫的硝煙早已散去,偉大的精神輝映今朝。

  80余載歲月流轉,發生在三晉大地上的抗戰故事,依然深深地影響着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民。撫今追昔,在守護與傳承中,歷史的回聲轉化為催人奮進的磅礡力量。

  在位於山西省武鄉縣裏莊村的八路軍烈士陵園,梁效珍一家為烈士獻花(2024年4月3日)。新華社記者楊晨光攝

  武鄉縣的梁效珍家有一條堅持了85年、六代人參與的“家規”:每到清明節、寒衣節,要給一名沒有血緣關係的雷姓烈士掃墓、送湯。

  在1940年的關家垴戰鬥中,一位雷姓戰士負傷,因傷勢過重,經不起長途顛簸,被安置在梁效珍家養傷。戰士的背部五六處傷口在流血,血和衣服都粘連到了一塊。梁效珍的奶奶用花椒水清洗血漿,為戰士分開血肉和衣裳,爺爺搗爛蒲公英,敷在戰士的傷口上消炎止疼。白天奶奶喂水喂飯,晚上爺爺和父親輪流照看。

  雷戰士親切地稱梁效珍的奶奶為“大娘”,父親為“二哥”。然而,遺憾的是,因受傷過重,雷戰士幾個月後不幸去世,梁家人將他安葬在了村裏。從那時起,梁家人每年清明和寒衣節都給雷烈士掃墓、送湯。當時梁家人不識字,沒有留下烈士的名字,只知道他來自河南輝縣。

  “這個孩子很可憐,以後你們不要忘記給他上墳,有機會的話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終忘不了奶奶臨終前的囑託。為了能讓烈士魂歸故里,他多次尋訪烈士家屬,卻因信息太少未能如願。

  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當地民政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遺骸被遷往武鄉縣新建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孫也加入了為雷戰士祭掃的隊伍。梁效珍也像曾經他所經歷的那樣,把烈士的故事講給重外孫聽。

  不僅梁家,在整個武鄉,抗戰歷史成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教材”。走進武鄉縣機關幼兒園,樓道就是一部“看得見的抗戰史”,生銹的鐮刀、打滿補丁的布鞋、戰地醫院模型、八路軍軍帽……老師們將與抗戰有關的老物件擺在孩子們身邊,讓歷史隨時可觸。做小小紅色講解員、繪製抗戰故事墻畫、演繹抗戰舞&劇,在武鄉縣上電小學,孩子們不僅做抗戰知識的學習者,還要成為偉大抗戰精神的傳播者。慢慢地,紅色的種子在萬千幼小心靈中生根、發芽。

  偉大抗戰精神是後輩的精神滋養,更是砥礪奮進的無窮力量。

  這是南溝村建立的范子俠將軍生平陳列室(2025年5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陽泉市郊區桃河河畔,草帽山腳下,南溝村一片祥和,石太鐵路從村前通過。在位於村子裏的范子俠將軍生平陳列室中,村黨支部書記閆潤紅正給游客們講解范子俠將軍的故事。

  百團大戰期間,范子俠帶領隊伍在村子附近勇敢地炸毀桑掌大橋、破襲狼峪車站、強攻草帽山,有力地配合了主戰場的戰鬥。

  “我前進,你們跟着我;我停止,你們推動我;我後退,你們槍斃我!”誦讀范子俠將軍的錚錚誓言,閆潤紅又一次雙眼濕潤,聲音哽咽。他被范子俠將軍的英雄鐵骨打動,把這句話當成了座右銘。

  熠熠生輝的精神之光,激勵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畏前行。“英烈戰鬥勝利過的地方,在鄉村振興上決不能落後!”閆潤紅的話擲地有聲。

  16年來,他和村“兩委”帶領村民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下,建設紅色紀念設施、發展養蜂和玉露香梨産業、抗擊火災洪災、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南溝村走上一條“紅色文化+綠色産業”的新型農業發展路子,每年村集體收入有數十萬元。

  長子縣東方紅學校的學生向革命烈士紀念塔獻花。長子縣東方紅學校供圖

  平型關戰役發生地忻州市繁峙縣平型關村也已變了模樣。曾經的平型關村,受困於山區地形和偏遠位置,交通不便,很少有外人前來。基礎設施薄弱,村民房屋老舊,街巷晴天揚塵,生活污水也無處排放。

  隨着紅色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游客想感受抗戰歷史,慕名前來參觀平型關長城,游覽戰役遺址,學習抗戰歷史。老區人民順勢而為,設計出“游長城—觀戰場—學黨史—住農家”的旅游線路,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

  精緻的民宿建起來,古老的村落展新顏。2024年,“千萬工程”精品示範村建設項目落地,全新水管網、排水管道如同“毛細血管”深入村落,巷道硬化工程讓村民告別雨後泥濘。不僅如此,村內古樸的城樓得到了修復,新建的文化廣場上,村民相聚休閒。

  2023年和2024年,平型關村村民每人年均增收達5000多元。談起未來,村黨支部書記趙長勝充滿信心:“我們這片浸潤着英雄熱血的土地一定會越來越好!”

  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長子縣東方紅學校的學生正在聽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講述抗戰史。長子縣東方紅學校供圖

  不久前,長治市長子縣東方紅學校開學了,學生的第一課上在了北高廟烈士陵園。200名學生筆直站立,聚精會神地聽着抗戰烈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故事。“這是學校每名學生的必修課。”學校校長宋亞麗説。

  開學第一課結束後,六年級學生楊沛如在筆記本上寫道:“抗戰精神,代代相傳;強國有我,未來可期!”

  對歷史最好的傳承,就是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在創新求變的科研崗位,在書聲瑯瑯的校園教室,在緊張忙碌的工廠車間,在加速振興的鄉野田間,三晉兒女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在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的新時代戰場上奮勇前行。(記者 晏國政 王菲菲 王學濤 李紫薇)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