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1844萬畝草原如綠毯鋪展,677萬畝林地似碧浪綿延,111萬畝濕地像寶石鑲嵌。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草長林茂的立體畫卷構成生命共同體的和諧脈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故事,詮釋着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的共生之道。

截至目前,黃南州草原承載力為6.75畝/羊單位,天然草原鮮草産量達到393公斤/畝,分別居全省首位。

這份“生態家底”,是黃南最珍貴的財富。“十四五” 以來,黃南州錨定生態功能定位,生態版圖不斷擴大,累計完成國土綠化營造林169萬畝,草原生態修復228萬畝。

守護濕地,就是守護黃河上游的生態屏障,就是守護這片土地的生機與未來。
青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管護,開展濕地和植被修復工程,嚴厲打擊非法捕獵等活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日益顯著。

從“建”到“管”,黃南用制度織密生態保護網,讓每一片草原、林地、濕地都有人守護,讓“綠水青山”的底色越擦越亮。

從“靠天養畜”到“科學養殖”,澤庫縣用創新打破傳統畜牧業的瓶頸,讓草原既要“養得起”牛羊,更要“養得好”生態。

一件件畜産品身價翻倍的背後,是當地生態産品價值轉換路徑的探索。當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當特色産品變成品牌商品,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也越走越寬。

從生態保護到産業轉型,從品牌打造到牧民增收,黃南州用實踐證明,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並非選擇題,而是共贏題。未來,這片土地也將繼續以“綠”為底、以“牧”為基,奏響更嘹亮的生態牧歌。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王艷
包裝:夏勇
配音:歐陽安楠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