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13日電(記者任瑋)一場特殊的交易簽約儀式日前在寧夏水利廳舉行:石嘴山、靈武、同心等7個市、縣(區)的村集體與12家企業簽約,交易涉及7個小流域的12宗水土保持生態産品,交易總金額1240萬元。這些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轉化收益將主要用於當地生態治理、村集體發展和村民分紅。
這是繼去年9月12日寧夏完成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第一單後,繼續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一項重大創新成果。
參與本次交易的12宗生態産品,涵蓋種植、畜牧、旅游康養、休閒游憩、宜居環境等業態,直接交易金額和撬動社會資本達7620萬元,呈現出交易數量多、範圍廣、種類全、金額大、機制新等特點。
2025年,寧夏選取7個市、縣(區)各1條典型小流域,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轉化試點探索,圍繞物質供給、調節服務、文化旅游3方面23個指標,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數據覆核、成果完善等工作。此舉旨在破解“生態産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問題。
下一步,寧夏將系統謀劃部署,整溝、整村、整鄉一體推進水土流失治理。通過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與農業産能提升、鄉村特色産業培育、人居環境改善等深度融合,持續增強生態産品供給能力和價值轉化效能。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