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崑崙山腳下“扎根”——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第六批援疆醫療隊幫扶新疆和田記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9 16:38:40
來源:新華社

在崑崙山腳下“扎根”——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第六批援疆醫療隊幫扶新疆和田記事

字體:

  2025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在中央和各地的深情托舉下,“大美新疆”正譜寫着充滿活力的發展新韻。對口援疆號角吹響後,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身着作訓服、肩挎醫療背囊,用精湛的醫術,精心呵護新疆各族群眾生命健康。

  他們就是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援疆醫療隊。

  今年八月,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第六批援疆醫療隊來到新疆和田。他們帶着先進的醫療技術,帶着人民軍醫“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在這片土地開啟一段溫暖的健康守護之旅。

  義診惠民:門診樓裏的“移動診室”

  義診當日,氣溫突破39攝氏度,在和田縣人民醫院門診樓裏,援疆醫療隊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骨科、全科醫學科、婦産科等12個重點科室專家團隊,現場設置問診&、檢查區和健康諮詢點,為病患細緻查體、解讀報告,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全科醫學科主任醫師陳力為患者診療

  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薛浩額角的汗珠順着鬢角滑進口罩,在藍色無紡布上洇出一小片深色。“把袖子卷到胳膊肘以上。”薛浩對着排隊的維吾爾族老人托乎提汗笑了笑,把電子血壓計的袖帶纏在老人胳膊上。當180/105毫米汞柱的數值跳出來時,薛浩眉頭微蹙。老人的孫子在一旁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解釋:“奶奶吃藥不規律。”薛浩開出處方後,又拿出高血壓防治手冊,反復叮囑老人細節:“一定要定期服藥,還要注意飲食,低鹽低脂高纖維。”

  “醫生,我腿疼得走路都得拄拐,能治不?”72歲的麥麥提敏拄着自製木杖,穿過隊伍,拿着片子顫顫巍巍地走到骨科副主任醫師張國瑩面前。張國瑩閱片後蹲下身,捲起老人的褲腿——膝蓋處的腫脹肉眼可見。“大爺,您這是退行性關節炎,我教您幾個康復動作,再開點藥,您按療程用。”他一邊讓當地護士用維吾爾語轉述,一邊用記號筆在老人腿上標注按摩穴位。

  不遠處,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趙立東哄着哭鬧的孩子,為其檢查咽喉,身旁的維吾爾族母親不停説着“熱合買提”(維吾爾語:意為“謝謝”)。

  當日,5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直至午後,門診大廳仍有人駐足,其中有一些當地居民只是單純來看一看曾經遠道而來為自己診療過的專家。

  部隊巡診:邊防線上的“健康哨所”

  戍邊官兵的健康是守邊固防的重要保障,醫療隊前往多個基層部隊為千余名官兵開展巡診查體,講解科學訓練和傷病預防知識。

  醫療隊員一下車,官兵們便迎了上來,連長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盼了好久,我們都説‘北京的醫生來了’!”

  訓練場館裏,戰士小李詢問醫生:“我感覺脖子有點腫大,是不是有甲亢?”超聲診斷科副主任醫師蔣文莉用便攜式超聲診斷儀為其檢查甲狀腺,“別擔心,是良性的結節,下次體檢復查下甲功七項,如果有不正常指標,及時治療。”一旁不少戰士在中醫(針灸)科排起長隊,醫生李英一邊為訓練傷戰士針灸、拔罐,一邊叮囑:“肩關節損傷很常見,平時訓練要注意識別運動風險,調整強度,才能有效避免。”

  超聲診斷科副主任醫師蔣文莉用便攜式超聲診斷儀為官兵檢查

  “最近總覺得頭暈心慌,訓練時注意力不集中……”戰士小趙緊張地説,全科醫學科主任醫師陳力用聽診器聽了片刻,仔細詢問他的經歷,又翻了翻他的眼瞼,在病歷本上邊記錄邊説:“你這是換防之後環境突然變化,心、肺、腸胃調節過程中不適應造成的,暫時不要進行較重的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我給你開點藥,好好休息別着急,讓身體跟上換防的節奏。”

  除了“上門式”查體,醫療隊還利用巡診間隙,把營區籃球場變成臨時“健康講&”。“訓練完噁心想吐咋回事?”“我失眠總是睡不好覺怎麼辦?”“訓練後肌肉酸痛咋緩解?”……“健康講&”上,官兵們提問不斷,專家們一一解答,還現場演示按摩手法、急救包紮技巧。

  針對基層部隊需求,醫療隊深入衞生所現場指導——這裡是官兵日常健康保障的“第一道關卡”。針對藥品儲存、常見病診斷、急救設備使用等問題,專家們現場手把手示教,並建立後續對接機制。

  暖心慰問:土坯房裏的“溫情守護”

  罕艾日克鎮夏買來村的小路旁,白楊樹挺立成排。

  “家人身體怎麼樣?”醫療隊走進村子,為村民們送上生活物資,並詳細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

  村民吐送托合提12歲的兒子因罹患腦癱無法獨立行走,也很少説話。“從當前檢查的情況看,仍有康復潛力,我教您幾個家庭康復訓練動作,每天至少持續15分鐘,能幫他慢慢恢復肌力並減緩異常的發展。”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黃麗萍輕柔細緻地檢查孩子下肢,並查看多年以來的病歷和脊柱X光片,詳細給出康復治療建議和訓練要點。

  這位維吾爾族母親一邊點頭,一邊用袖口擦着眼睛:“謝謝你們來從那麼遠的地方來看我們,讓我知道孩子還是有可能站起來的……”

  普通外科副主任醫師夏紹友隨身攜帶的包沉甸甸的,裏面裝着血壓儀、常用藥和幾本維語標注的健康手冊。走出村子後,夏紹友的筆記本上記滿了需要隨訪的事項——熱孜萬古麗的甲狀腺結節超聲預約、肉孜·買買提闌尾炎術後復查、對村小學學生的消化道寄生蟲進行篩查……風沙吹紅了他的臉頰,卻吹不散村民們送他到路口時的那句“熱合買提”。

  授人以漁:教學相長間的“實戰課堂”

  除現場診療外,專家團隊還通過講座授課、手術示教、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等形式,與當地醫護人員深入交流。

  在縣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病房裏,71歲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因周身關節腫痛躺在病床上,部分皮膚因左膝關節腫脹被撐得發亮。主任醫師朱劍組織科室學習關節腔穿刺術理論知識後,現場指導當地青年醫師瑪依熱進行規範操作。

  在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呂朝暉彎腰查看患者纏滿紗布的右腳,指尖隔着敷料輕輕按壓,感受腫脹程度:“你們看,水泡清理術後第三天還這麼硬,説明炎症沒消下去。”呂朝暉翻開病歷本,掏出紅筆在“血糖監測”幾個字下畫了道粗線:“每天數據可以標成折線圖,升了降了一眼能看明白。”在溫和而嚴謹的講解中,年輕醫生們頻頻點頭。

  在內鏡室,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明陽指導當地醫生演示內鏡下超級微創的治療理念,他一邊操作器械講解要點,一邊耐心回答問題。結束後,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買爾哈巴·卡瑪力為李明陽戴上承載着當地獨特文化底蘊、印有艾德萊斯花紋的圍巾和帽子。這份融入淳樸心意的特殊禮物,見證着不同地域醫療工作者因共同守護健康而結下的深厚情誼。

  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明陽進行手術示教

  “這不僅連接着北京和和田,更象徵着軍民同心的血脈相連。”日前,在和田縣人民醫院,隨着紅綢揭開,金色的“和田縣醫共體總醫院五棵松學院”牌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標誌着和田縣醫療事業邁入“精準幫扶+本土化人才培養”的新階段。學院將依託總醫院學科優勢,建立“遠程會診+實地帶教+模塊化培訓”三位一體培養體系、“輸血+造血”的長效幫扶機制,重點提升邊疆高需求學科能力,讓優質醫療資源“常駐”和田。

  學院揭牌後,醫療隊專家面向縣人民醫院、鄉鎮衞生院以及基層部隊醫護人員開展培訓,切實提升大家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及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識別與應急處置能力。

  從城市到邊疆、從診室到一線、從群眾到官兵,從2022年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對口幫扶和田縣人民醫院以來,援疆醫療隊的足跡幾乎遍佈和田的每個角落,六批專家團隊扎根一線、用心用情,幫助縣人民醫院在醫療技術、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推動諸多技術實現“零突破”,讓優質醫療資源“扎根”在崑崙山腳下,為邊疆醫療衞生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儲潔雅)

  醫療隊合影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