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黑色的?不,它也可以是白色的、透明的,甚至是五彩斑斕的。
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團來到煤炭大區內蒙古看到,經過清潔高效利用,一塊黑煤,能變成一瓶白色顆粒狀聚乙烯、一卷透明保鮮膜……
一塊煤炭“變形”的背後,是內蒙古摒棄“挖煤賣煤”老路,轉而開闢“煤頭化尾”新篇,打造出以煤制油氣、煤制烯烴和精細化學品為支撐的現代煤化工産業體系,推動傳統能源加快綠色轉型。
走進位於包頭市九原區的國能包頭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藍天白雲下,小橋流水、鳥語花香,很難讓人把它與煤炭産業挂鉤。然而,世界首套煤制烯烴示範裝置,十幾年前就是在這裡投運。
“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發展以煤為原料制取化工産品的煤化工技術,不僅能提升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對於國家能源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國能包頭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余建良説,該套煤制烯烴示範裝置項目採用國內自主研發的煤化工技術,每年將300萬噸煤炭製成180萬噸透明色的甲醇,再由甲醇製成60萬噸的白色顆粒狀聚乙烯、聚丙烯,年營業收入約60億元。
這是7月29日拍攝的國能包頭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展櫃裏的下游産品。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公司展櫃裏的下游産品各式各樣、五彩斑斕:塑料收納盒、玩具模型、醫用器械、防護手套……“我們生産的煤制烯烴材料,銷售到下游廠家後,被用於製作各種各樣的日用品,煤炭就這樣經過‘七十二變’走進千家萬戶。”余建良説。
“雙碳”目標下,煤炭不再單一作為燃料來使用,而是作為原料和材料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走進位於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園區的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産品包裝車間,機器轟鳴,智能化包裝設備高速運轉,平均每2.5秒就可生産1袋烯烴産品。
“煤炭經過氣化、凈化、甲醇合成、烯烴分離等一系列工藝,生産出烯烴産品。”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韓華山説,今年上半年,一期年産30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投産,作為新一代煤化工項目,生産規模更大,並實現國産化設備替代進口設備。
産能提升的背後,是內蒙古煤化工産業“攀高向新”的生動實踐。
韓華山&&,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發展,是這個項目的一大亮點,即利用綠電制取綠氫,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實現以氫換煤、減碳增效。“項目將通過‘綠氫’這把‘鑰匙’,打開煤化工脫碳‘枷鎖’,示範引領煤化工産業綠色低碳轉型。”韓華山説,通過綠氫耦合技術,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降低。
除了科技賦能煤炭百變化身,綠色理念也貫穿在煤炭開採過程中。
這是7月30日拍攝的天驕綠能50萬千瓦採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範項目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位於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天驕綠能50萬千瓦採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範項目現場,目光所及滿是綠色,一片片光伏板鋪陳開來望不到盡頭……難以想象,這片土地下面竟是正在開採中的井工煤礦。
作為該項目建設方之一的內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峰&&,按照綠色礦山建設相關政策要求,公司作為煤炭開採方,切實履行保護地方生態環境的主體責任,打造了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示範區,將生態修復與光伏發電相結合,配套發展農業觀光、特色果蔬等旅游産業,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副局長胡成東介紹,內蒙古保有煤炭資源儲量佔全國四分之一以上,是全國煤炭大區。為推動煤炭綠色智能開採,內蒙古因地制宜推廣充填開採、保水開採等綠色開採技術,開展煤礦智能化改造。目前,全區累計建成綠色煤礦180處、智能化煤礦215處,分別佔在産煤礦的61%、72%,千萬噸級以上煤礦全部實現“井下不見人、産煤不見煤”。
立足煤、深耕煤、超越煤。以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為方向,讓傳統能源産業“老樹發新芽”,內蒙古正着力發展煤基全産業鏈,更多高附加值、差異化的煤化工産品不斷孕育而出,煤炭“變形”記將持續上演。(記者安路蒙、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