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求仙,魏武揮鞭,觀山、閱海、望長城,這是一座可以品味千年歷史層累和厚重人文底蘊的城市。沖浪、蹦迪、看演出,漫步、發呆、下午茶,這也是一座“掌管”浪漫和治愈的城市。
山海關老龍頭的清晨,熙攘的游客在入海長城上觀賞紅日躍海;北戴河度假民宿的午間,寫生愛好者在畫板上描繪夏日的清涼;開埠地老碼頭的黃昏,“打卡”的游人爭相與銹色船錨合影;阿那亞社區的夜色裏,年輕的情侶在“孤獨圖書館”旁聽大海的呼吸……
如海人潮,行走在這個中國近現代旅游發源地,日益感受到不一樣的“現象級”文旅新潮。
讓長城見證“海誓山盟”
萬里長城橫臥燕山,黃金海岸潮平沙軟。緊鄰京津的區域疊加交通發達優勢,自然和歷史賦予了秦皇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文旅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脈。
2000多年前,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並“刻碣石門”,秦皇島由此得名。千百年來,在秦皇島市“東西呼應”的山海關、北戴河更是見證歷史風雲。
老龍頭探海入波,澄海樓俯瞰蒼茫,山海之間,歷經六百載風霜的萬里長城“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氣勢恢宏。撫摸着斑駁城磚,耳畔仿佛回蕩着守關將領的號令、歷史轉折的鼓角爭鳴、長城抗戰的不屈吶喊。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長城光影秀在古老的山海關城樓上躍動,裸眼3D技術將六百年烽煙凝成流動的史詩,串聯起“夜秀、夜宴、夜游”的文旅新場景,游客還能成為“臨時演員”參與《衝冠一怒》等沉浸式實景演出。今年端午,老龍頭景區裏,智能機器狗身披彩獅裝束翻滾騰躍,金屬骨骼與傳統醒獅技藝的碰撞讓游人大飽眼福。
歷史文脈是秦皇島文旅的深沉根基,而科技創新則賦予其騰飛之翼。古老長城碰撞現代科技,是山海關這個傳統景區積極探索文旅創新的縮影。
“過自己的節,走世界的路,我們堅持深度挖掘別人複製不走的在地文化,以長期主義姿態開展文旅創新。”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第一關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廖雪梅説,“這幾年,最直接的感受是來古城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産,山海關景區通過發展長城節事、長城文娛、長城演藝、長城市集等,活化長城産品體系,每年舉辦各類文旅活動1000場次。古城年博會、老龍頭舞龍大會等全新節慶活動成為流量新引擎,並與各類實景演藝構建起沉浸式體驗閉環,從而推動傳統景區向現代文旅綜合體華麗轉身。
以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為契機,秦皇島着力打造長城旅游新場景。目前,秦皇島全域長城旅游公路通車里程達130余公里,撫寧區聖頂山、盧龍縣左右山谷、青龍滿族自治縣祖山等長城沿線文旅項目風生水起,成為文旅“新寵”。
今年6月正式開放的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激起新的長城旅游熱。山海關區北營子村歷史上是山海關的北翼城,“老祖宗留下的長城遺産成了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寶貴資源。”村黨支部書記李成鎖説。
“在秦皇島,長城是連接山、海的紐帶。”秦皇島新潮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焦利軍説,近年來,他們圍繞“生活方式融合”,以長城為脈絡,創新經營模式,將歡樂灣景區的濱海生活和祖山景區的山居生活連接起來,推動山、海資源相互賦能,有效導入“流量”,每年吸引數千對情侶到秦皇島來一場“海誓山盟”式的婚紗旅拍。
晨光熹微,北京游客劉東升和家人來到北戴河鴿子窩公園鷹角亭觀日出。“上世紀90年代我就來過北戴河。近些年我們每年夏天都來住兩個月,這裡空氣好、環境好,更有歷史韻味。”劉東升指着遠處的紅頂建築説,“那些老房子,每一棟都像在講過去的故事。”
那些老房子是歷經了百年風雨的老別墅,是秦皇島作為中國近代旅游發源地最鮮活的注腳。近代歷史上,北戴河因其獨特的自然稟賦,在中國旅游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1898年,清政府將北戴河海濱辟為“允許中外人士雜居”的避暑地,開啟了中國近代旅游的先河,這座海濱之城開始綻放別樣風情。
我國歷史上第一條旅游鐵路專線——海濱支線,1917年在北戴河海濱通車;我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旅游目的地——蓮花石公園,於1919年落成,直到今天仍向游人開放(現為聯峰山公園);1921年,北京至北戴河空路進一步開通,平戴航線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旅游航空專線……
近代別墅群訴説往昔,藝術展覽精彩亮相,文化演藝流光溢彩,國際賽事激情頻現,康養游備受追捧,入境游持續回暖……如今的北戴河,早已不單單是傳統印象裏的避暑勝地。
時至今日,北戴河仍是國際游客喜愛的熱門目的地。今年6月中旬,北戴河迎來2025年首架旅游包機旅行團,100多名俄羅斯游客對北戴河勝景讚不絕口。“大家都想來北戴河旅游,這裡有優美的海岸線,涼爽的氣候和熱情友善的人。”一位來自俄羅斯雅庫茨克的游客説。
依託濱海和長城兩大核心文旅資源,秦皇島市不斷擦亮“秦皇山海·四季皆游”城市文旅品牌,城市魅力持續綻放。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和游客出行總花費同比分別增長11.47%和7.38%,接待入境游客5.9萬人。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長12.1%。
讓生活與文旅雙向賦能
秦皇島還是一座國內外知名的港城。1898年,清政府批准在秦皇島自行開埠建港,秦皇島港應運而生。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秦皇島港作為我國北煤南運的主樞紐港,以保障國家能源運輸為使命,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石,帶動城市功能、交通網絡、旅游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可以説,秦皇島也是因港而生、因港而興,城市變遷與海港緊密相連。
臨海聽濤的“婚房”、工業風的咖啡廳、風格各異的近現代建築……曾經主要運輸煤炭的秦皇島港西港區,將百年歷史與現代創意融合,打造出秦皇島國際旅游港,曾經代表港口工業輝煌歷程的船錨、吊鉤、路軌兩用車等老物件,成為游人眼中一道獨特的“出片”好風景。
隨着港口功能布局優化與産業轉型升級,旅游成為秦皇島老港區華麗轉身的重要選項。依託得天獨厚的港口濱海區位、豐富的工業遺産與深厚的歷史底蘊,秦皇島以西港·開埠地為內核,以專業化能源碼頭和現代化集裝箱碼頭為兩翼,打造“一核兩翼”秦皇島港口工業旅游區,2024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走進秦皇島港口工業旅游區,蜿蜒的鐵軌不再運輸貨物,而是穿梭於繽紛花海;由南棧房改造而成的特色咖啡廳,游客沉浸其中,感受工業歷史與現代人文的奇妙交融。園區引入了帆船游艇、濱海休閒、港口觀光、消費購物等多種旅游業態,賦予老港區全新的活力與吸引力,為秦皇島旅游版圖增添獨特的工業記憶。
“真沒想到老港口能變得這麼洋氣,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工業風與海濱風光融合的獨特景致,還能感受到港口的歷史變遷。”來自天津的游客張玥帶着父母在鐵軌旁拍照留念。
秦皇島港從傳統能源運輸大港向國際旅游港和現代綜合貿易港轉型升級,帶動城市“顏值”加快提升。在帆船港灣的岸線旁,三五畫家倚岸揮毫,海浪與筆觸共譜靜謐。來自北京的畫家韓廖首次來秦皇島寫生,這是他來到秦皇島的第四天,“這幾天,我把山水都畫了,很美,很好,下次還會再來”。
秉承能“融”盡融的理念,秦皇島市積極推動文旅與康養、農業、體育、教育等産業跨界融合、協同發展。文旅融合,培育推出了100多個“有顏值、有溫度”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康旅融合,推出十大旅居康養産品和片區,吸引京津地區老人紛至沓來……
秦皇島的山海形勝不僅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底蘊,也為其創造了有力的文體旅融合條件。綿延優質的海岸線與沙軟潮平的海灘,是秦皇島發展濱海體育旅游的天然稟賦,在這裡舉辦的帆船、帆板等水上賽事動感十足。作為“中國輪滑名城”,北戴河舉辦的“輪滑嘉年華”已成為享譽全球的體育盛會。
作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秦皇島以賽事為紐帶,推動“體育+”“+體育”等舉措,實現體育與文化、旅游、商業的深度融合,持續激活體育流量密碼,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馬拉松賽道更是串聯起黃金海岸線。今年5月11日,2025秦皇島馬拉松鳴槍開跑,1.7萬名參賽選手的矯健身姿與碧海金沙的生態美景交相輝映,勾勒出文體旅多維度融合的生動圖景。
從一日比賽到多日停留,從一人參賽到全家旅游,體育成為文旅消費新引擎。在消費升級與健康生活理念的雙重驅動下,秦皇島體育經濟正從單純的參賽、觀賽向“體驗+消費”的生態鏈轉型,通過參賽與旅游的無縫銜接,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促進了體育與旅游産業的深度融合。
今年上半年,秦皇島市成功舉辦以2025年ILCA亞洲(公開)帆船錦標賽、河北省第五屆冰雪運動會、2025秦皇島馬拉松等大型賽事為引領的各類賽事活動417場,參賽人數約16.6萬人,吸引觀眾和游客超120萬人,帶動地區消費約5.5億元,實現了“辦賽”“營城”“惠民”的多維共贏。
讓游客滿意,也讓本地人幸福。秦皇島市以人民滿意為目標,在全市加快構建優質文旅公共服務體系。近年來,全市新增城市綠地20余公頃,新建提升公園游園20余座,新建口袋公園70余座,近海海域優良率全部實現100%,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910平方米,形成了城市“15分鐘文化圈”。秦皇島市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和中國人居環境獎。
讓城市因“不同”而不同
圍繞打造“全國濱海旅游目的地”,秦皇島以海岸線為五線譜,着力譜寫浪漫和治愈係的生活協奏曲——在這裡,海岸和港灣,不再僅是被觀看的風景大片,還是能治愈心神的溫柔懷抱。
在北戴河新區,以碧海藍天為背景的阿那亞“孤獨圖書館”成為無數年輕人鏡頭中的“詩與遠方”。“面朝大海看書,這種體驗太獨特了!社區裏還有沙丘美術館、音樂節、先鋒戲劇,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海濱旅游‘下餃子’、吃海鮮的印象。”山西游客蘇雨和朋友專程為打卡圖書館而來。
阿那亞,無疑是秦皇島濱海文旅創新發展的一張現象級新名片。其以獨特的美學建築、高頻高質的文藝活動和深度成熟的社群運營,吸引了年均數百萬游客,帶動了整個區域旅游品質的躍升。2024年,阿那亞共接待游客342.48萬人次,社區總收入21.96億元。今年,僅“情感和理智”戲劇節就吸引21萬多名觀眾前來觀看。
阿那亞的“爆款出圈”並非個例。秦皇島市旅游和文化廣電局副局長王岩説,近年來,秦皇島市把握旅游客群新需求,堅持世界眼光、中國高度、秦皇島特色,煥新業態、上新場景,引導各方積極推進老景區華麗轉身,加快培育打造地標型旅游目的地,通過優美的濱海新大道將各具特色的文旅項目串聯成線。
集文旅、文體、文居為一體的遠洋蔚藍海岸度假區,吸引中帆協北方總部基地落戶,每年承接全國和地方帆船錦標賽、冠軍賽等20余項賽事,打造出“冬雪夏帆”標誌性符號,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超百萬人次。
如是海度假村,融合趕海嬉水、觀海休憩、浪漫氛圍,讓游客沉浸式體驗濱海度假的松弛感。濱海新大道沿線的漁田七里海度假區,將戲劇、木偶、光影藝術相融合,帶來震撼的視聽體驗。今年端午假期,漁田七里海夜經濟單日吸引游客超2萬人次。
“我們精準對接青年群體、親子客流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拓展新場景,開發新領域,推動景區向社區延伸、日游向夜游延伸、康養向旅居延伸,努力釋放消費需求,促進文旅消費穩定增長。”北戴河新區旅游和文化發展局局長常興良説。
緊跟旅游消費升級、需求分化新趨勢,秦皇島文旅企業加快個性化、分眾化創新探索步伐。今年7月正式開園的北戴河·不同藝術小鎮,吸引了不少藝術愛好者前來體驗。小鎮以“藝術融入生活”為理念,通過吸引藝術家、非遺大師、文創機構入駐,構建創作、展示、消費一體的藝術生態。“讓這座城市因‘不同’而閃耀。”秦皇島不同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有奇説,小鎮將持續探索藝術與文旅的融合之路。
在北戴河區北戴河村,40多家特色藝術院落如明珠散落。非遺工坊裏,孩子們正穿針引線,棉布在稚嫩手中漸成憨態可掬的布藝品。北京游客李艷輝已是第三次帶女兒入住村裏的民宿,她説:“每次選不同民宿,讓孩子學手工,既接地氣又長見識。”
民宿經營者夏夢盈發現,隨着旅游方式的轉變,游客喜好發生了變化,“他們從最初的參觀游覽,轉變成為體驗到了什麼、帶走了什麼、留下了什麼。”她精心打磨的民宿,從建築空間到服務細節都指向為游客提供飽滿的體驗感和情緒價值。
從“生態吸引”到“文化留客”,從“好風景”到“好生活”,秦皇島緊緊圍繞文旅消費客群新需求,不斷推動文旅産品迭代升級。
“優越的自然稟賦、優化的營商環境、優秀的企業家群體,為秦皇島文旅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秦皇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麗香説,以“文化+體育+旅游”的深度融合開闢高質量發展新賽道,秦皇島市加快旅游從傳統的觀光模式,向深度體驗、全域覆蓋、城鄉融合的方向轉型,突破季節性與業態單一限制,向全域全季旅游深度拓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秦皇島,這座被山、海、長城,自然和歷史共同眷顧的城市,正以其生生不息的創新活力,在渤海之濱涌動起文旅發展新潮。這新潮,根植於過去,激蕩在當下,引領向未來。(記者李鳳雙 閆起磊 郭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