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中的逆行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2 07:46:33
來源:工人日報

暴風雨中的逆行者

字體:

  強降雨致使道路大面積損毀,北京城建集團建築部搶險突擊隊緊急展開搶通行動

  暴風雨中的逆行者

  “從那裏下手、先挪開那塊大石!”現場機械的轟隆聲很大,即使面對面也得大着嗓門喊,要不根本聽不清對方講的話。對指揮調度的北京城建集團建築部雁棲小鎮B項目副經理劉睿來説,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一部對話機。

  這是北京城建集團建築部搶險突擊隊在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孫胡溝村搶險救災的一個場景。

  7月28日20時,大雨滂沱,北京市懷柔區防汛救災指揮部的一道指令緊急下達。汛情就是衝鋒號,北京城建集團建築部搶險突擊隊的搶險救災行動就此展開……

  “強降雨致使由G234通往孫胡溝村的道路嚴重塌方、大面積損毀,車輛與人員無法正常通行。7月28日晚,我們接到的任務是用最快速度保通琉璃廟鎮孫胡溝村3.5公里道路。”雁棲小鎮B項目經理李逢軍回憶。

  那一晚,李逢軍連夜召集項目骨幹開了一個極其簡短的動員會,核心內容就是“立即準備人、準備機器,用最快的速度趕赴受災一線”。

  作為一名老黨員,53歲的李逢軍儘管心急如焚,但他同時也是這個團隊的“大家長”,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多。

  “搶險救災我們義不容辭,但我也要為隊員的安全考慮,我把他們帶出去,也要安全地帶回來。”在全力動員人員、協調集結機械的同時,李逢軍在人員分工、行進路線、物資後勤保障等方面也做足了準備。

  7月29日7時,一支由35名搶險人員和30&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設備組成的搶險救災先遣突擊隊,在李逢軍的帶領下趕赴受災一線。

  “我們趕到現場時,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斷路殘石和肆意流淌的洪水,就像一面被砸碎的鏡子,到處都是裂痕,縱橫交錯。”劉睿回憶説。

  劉睿的任務是帶着機械隊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這裡,人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有大型機械才能起到大作用。”劉睿告訴記者。

  哪塌方最嚴重,他就手持對講機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指揮;哪作業面施展不開,他就帶着機械跑到哪,喊到哪。

  整整5天,他沙啞的嗓音通過對講機傳遍各個點位。

  有個隊員笑着説:“這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頻道。”

  搶險任務圓滿結束後,劉睿下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家人發了一條報平安的短信。

  現場還有一個特別的人,他就是項目副書記郭帥,他這次的主要任務是做好後勤保障。

  從7月29日到8月1日,突擊隊的人數伴隨着搶險任務的不斷增加,已從最初的35人增加到80人。搶險任務也由最初的搶通琉璃廟鎮孫胡溝村3.5公里道路,增加到繼續向南搶通東坎村到南梁村路段、搶通杏仁地等支線道路,以及清理孫胡溝村內大片淤泥覆蓋區域等。

  “村裏有一個養老院,淤泥深度能到半腰高。”郭帥説,8月1日,伴隨着道路搶通,清淤工作也正式開始。

  郭帥輾轉各個搶險點位,佈置隊員們臨時休息的場地,協調準備每日需要的餐食飲水,與現場隊員溝通急需的物資。吃喝睡、日用、防暑驅蚊、受傷用藥等等,事無巨細,都要保障到位。

  山裏道路崎嶇,隨時還有塌方風險。在這樣的路上,在沒有信號的情況下,郭帥只能用土辦法,通過車輛、人員定點接龍來運送物資,一趟就要3個小時左右。

  跟隨上山的辦公室文員劉婧曬黑了一圈,她告訴記者:“郭書記的鞋底都走開膠了,啪嗒啪嗒地響,他還笑着跟我們説他的鞋底在給我們加油鼓掌。”

  這5天裏,所有隊員都能吃上熱乎飯。

  7月29日19時,在全體突擊隊員的日夜奮戰下,1.2公里關鍵損毀路段成功修復。

  7月30日的孫胡溝村橋頭,過河水泥涵管埋設進入攻堅階段。“搶險尖兵”齊欣在沒膝深的水流中定位、鋪設、加固,雨水混着汗水順着臉頰滑落,與河水交織成一片。長時間的浸泡讓他的雙腳發白起皺,衣褲在反復乾濕中結上了一層厚厚的泥殼,可他始終咬牙“釘”在崗位上。當晚,他們成功完成涵管埋設,連接村莊的主幹道宣告疏通。

  8月1日8時,東坎村到南梁村2公里路段成功打通!8月2日12時,兩個“戰場”同時傳來好消息:村內主要區域清淤完成,通往杏仁地的3公里支線道路成功搶通!

  經過80名搶險隊員5天鏖戰,這支隊伍圓滿完成任務,累計完成道路搶通任務11.8公里,挖填土方13萬方,清理淤泥1.4萬方,投入搶險人員315人次、搶險車輛設備152&次。

  目前,北京城建集團建築部所有突擊隊員依然保持24小時待命狀態,隨時響應號召,全力投入防汛抗洪和災後修復工作。(記者 賴志凱)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