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活了,市場火了!山西文旅煥新出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6 07:21:53
來源:工人日報

古跡活了,市場火了!山西文旅煥新出圈

字體:

  挖掘千年建築藝術寶藏,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現象級消費熱潮持續涌動

  古跡活了,市場火了!山西文旅煥新出圈

  閱讀提示

  擁有2.8萬餘處古建築的山西,被譽為“沒有圍墻的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近年來,山西持續激活文化資源,以業態革新重塑人文景觀,讓古建築走進大眾視野,“圈粉”無數。這個暑期,山西悠久文化和時代流量實現了“雙向奔赴”。

  “這裡不收門票,停車也免費,沒有過度商業化,處處能見到濃濃的煙火氣。”近日,站在山西忻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游客王蕊對《工人日報》記者説,“滿街的文化體驗活動熱熱鬧鬧,特色小吃香氣撲鼻,物價也實惠,誠意都藏在細節裏。今年,我們家都來這裡3次了!”

  在山西,十幾座充滿歷史感的古城分佈全省各地。較之享譽已久的平遙古城、大同古城等,忻州古城通過風貌恢復提升全面開放僅數年,人流量已經位居全省前列。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忻州古城累計接待游客822.87萬人次,其中,省外游客佔比超過51%,且以青年群體為主。

  從沉睡中甦醒的忻州古城,是山西激活文化資源,以業態革新重塑人文景觀,推動形成大景區發展新格局,讓悠久文化和時代流量“雙向奔赴”的生動縮影。

  從“藏在深閨”到走向&前

  “近2000尊懸塑佛像,最大的高3米多,最小的如拇指大,在天宮樓閣層層疊起、栩栩如生……那一幕太震撼了。”7月下旬,太原游客趙大為再次來到山西臨汾隰縣小西天景區。“看古建,就是與凝固的歷史對話,聽講解,就是對歷史的動態傳承。”趙大為是一名教師,這次暑期親子游,他選擇了“古建之旅”的線路,還預約了講解服務。

  在山西,2.8萬餘處古建築如璀璨的珍珠般遍佈全省,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佔到全國的80%以上,被譽為“沒有圍墻的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然而,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一度“藏在深閨”。

  今年,山西文旅部門發布了“重走梁林路”歷史人文游主題6條線路,以梁思成、林徽因4次探尋山西古建的事跡為基礎,提供了我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標本體系,讓游客在飛檐鬥拱、榫卯立柱間觸摸歷史。

  “古建熱”持續,為了更好滿足游客需求、提升游覽體驗,相關景區努力擴大和豐富講解服務供給。在大同雲岡石窟景區,除了提供800多&智慧語音講解設備,景區還與職業院校合作,暑期接收旅游專業學生到講解崗實習,每日平均到崗講解員200余名,3小時精講服務極大滿足高品質、專業化講解服務需求;山西晉祠博物館推出“千年侍女、晉祠有約”特色講解活動,博物館講解員化身“宋代侍女”,引領觀眾漫步於宋代興建的聖母殿、魚沼飛梁等古建築之間,文物背後的故事以更加鮮活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靜態資源轉化為動態體驗

  7月6日,全球首個系統性轉化雲岡石窟數字資産的多媒體數字藝術展覽“探彌·雲岡:超沉浸數字光影+XR大空間展覽”預展在雲岡美術館啟幕。展覽以數字建模、感應交互、全域空間投影等技術為支撐,通過融合燈光矩陣交互、LED光影互動、沉浸式體感互動等形式,觀眾可在虛擬世界中穿越千年,於佛窟深處仰望精妙造像,“親歷”千年石窟藝術的開鑿場景。

  “考古研究、文物監測、保護修復、文物展陳,都離不開數字的力量。”大同雲岡研究院綜合部工作人員趙瑞春介紹,目前,雲岡石窟現存的45個主要洞窟以及5.9萬餘尊大小造像已實現80%的洞窟全數字化保全,採集精度從最初的1厘米提升到1毫米,再突破至0.03毫米,最終建立起數據精度可達到8K的影像分辨率的“數字檔案”。

  從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産到“行走的雲岡”,數字化技術為雲岡石窟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山東青島,首次使用3D打印技術實現的大體量文物複製工程——雲岡石窟第三窟默然靜立;在世界各地的數字藝術展上,通過3D復原、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古老的文化遺産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千年藝術瑰寶轉化為近在咫尺的可觀看、可感知、可移動的數字文化體驗。

  從觀光到體驗,從看景到入景,山西挖掘特色文旅資源,運用數字技術將靜態資源轉化為動態體驗,通過打造一批沉浸式夜游、展覽、演藝等數字文旅新場景新空間,讓文化體驗從被動“參觀”向主動“參與”轉變。

  在山西臨汾洪洞縣廣勝寺藝術館,戲曲圖、捶丸圖、下棋圖等元明壁畫經數字復原高清呈現,游客可虛擬登塔身臨其境感知古人藝術、生活與精神世界。

  文旅賦能驅動全域蝶變

  隨着人文景觀等核心吸引物的出新、出圈,山西加快推動形成大景區發展新格局。

  繼去年32場演唱會拉動41億元消費後,太原以“歌迷之城”的新名片誠邀八方來客。

  6月24日,在太原古縣城,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0名職工歌友邊唱邊游邊打卡,當起山西文旅推介人。由200名職工歌友組成的城墻合唱團,與南門廣場千人構成的“工”字形矩陣相呼應。

  樂迷跨省而來,催生“演出+住宿+觀光+購物”的旅游模式,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推動山西文旅市場形成現象級消費熱潮。

  在初步形成“地上文物看山西”廣泛共識的基礎上,山西邁出由資源宣傳向産品、業態推廣轉變的新步伐,着力打造太原、大同、運城3個旅游熱點門戶城市。其中,太原躋身省會城市入境游增速前列,大同上榜“中國康養産業可持續發展能力20強市”,擁有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運城成為最受游客歡迎的小眾旅游目的地之一。

  作為“文旅賦能型試點縣”的運城市新絳縣,以文旅賦能為引擎驅動全域蝶變,絳州古城14條街巷完成“微創手術”式精細改造,11處古建築煥發新生;國家級非遺絳州鼓樂演出,吸引八方游客;汾河生態帶與泉掌濕地串聯成四季皆景的旅游線路。

  夏日夜幕降臨,游覽雲岡石窟、華嚴寺等歸來,游客漫步大同古城東南邑的青石板路上,在手作飾品、非遺文創、本地農産等市集攤位前討價還價,煙火氣十足。不遠處的表演舞&上,變臉、民間社火等輪番上演,穿插着現代樂隊演出,古城老街活力盎然。(記者 劉建林 李彥斌)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