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緯21°的中國沙灘上,曾有恐龍漫步-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5 18:11:02
來源:新華網

在北緯21°的中國沙灘上,曾有恐龍漫步

字體:

  新華社南寧8月5日電(記者農冠斌、黃凱瑩)“在北緯21°的中國沙灘上,曾有恐龍漫步!”在位於廣西南寧市的恐龍奧秘科學館內,常務副館長梁芷瑜興奮地向參觀者們講述她參與的研究團隊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國恐龍足跡的分佈記錄最南端被刷新至北部灣沿岸,這為華南乃至東南亞中晚侏羅世恐龍多樣性及古生態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根據研究成果3D製作的楠木山獸腳類恐龍造跡者活動猜想。(新華社發)

  梁芷瑜介紹,此次“刷新記錄”的足跡為約4平方米的岩塊保存的7枚獸腳類足跡,於2021年在位於廣西南部、瀕臨北部灣的東興市楠木山村被發現。2023年起,由廣西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恐龍奧秘科學館等科研機構共同對上述恐龍足跡點,從形態學角度做詳細描述,並結合此前全廣西的化石記錄,嘗試闡述廣西恐龍記錄整體面貌。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地球史和生物多樣性》上。

  曾經行至北部灣畔的恐龍到底是哪一種?經勘察研究,科研團隊共發現了兩種形態的恐龍足跡。“我們推斷A型足跡的造跡者是一種體長3至4米的中型獸腳類恐龍,步行速度約1米每秒。”研究團隊成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説,其較弱的中趾前凸和低長寬比表明,它可能是一種行動敏捷的掠食性恐龍,與四川盆地中晚侏羅世的獸腳類恐龍有較近親緣關係。

楠木山恐龍足跡。(新華社發)

  研究團隊成員、廣西自然博物館研究館員莫進尤介紹,同時發現的B型足跡保存狀態較差,但尺寸明顯更大,長47.6厘米。根據已知信息推測造跡者體長超過6米,可能屬於異特龍類或巨齒龍類等大型獸腳類恐龍,“這一發現暗示,中晚侏羅世的廣西南部可能存在頂級掠食者,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該地區恐龍生態位的認識。”

  在此次研究中,團隊還系統梳理了廣西侏羅—白堊紀地層中的四足動物化石記錄,共識別出14處重要恐龍化石點。據悉,廣西是華南地區古生物地層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分佈着50多個中生代—新生代“紅層”盆地,涵蓋侏羅紀至白堊紀各個時期。“對廣西恐龍化石的系統研究,正幫助揭開華南與東南亞中生代恐龍世界的神秘面紗。”莫進尤説。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