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運,避暑勝地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加格達奇站站&上,開往古蓮站的6245次列車即將發車,列車長於佔武正組織旅客上車,看到幾名外國旅客還在站牌前拍照,他邊跑邊喊:“Hello!Thetrainisleavingsoon!Pleasehurryup!”(你好!火車快開了!請快一點!)儘管老於的英語帶着濃重的東北口音,游客們還是點着頭,快速登上了列車。
“咱雖然是中專文化,可英語也挺溜,跟外國朋友嘮個嗑、指個路,沒問題!”上了車,一把關上車門,老於笑得露出一口白牙。
在黑龍江省塔河火車站,齊齊哈爾開往古蓮的6245次列車火車司機在旅客乘降完畢後,確認列車發車信號。新華社記者才揚攝
6245次列車從加格達奇站到古蓮站,經停翠峰、塔河、漠河等29個車站和乘降點,運行時速只有45公里,近500公里的路程要跑11個小時,但全程最低票價只有54元錢,平均一公里只有1毛多錢。
由於很多乘降點只有一兩戶人家,有時上下車只有一位旅客,這趟車也成為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群眾出行、上學、求醫、探親的“公交車”。57歲的老於在這趟車上工作了31年,現在年紀上來了,人卻更精神了。
“會英語、懂網梗,還會導游。”老於感慨,自己這身本事,都是在車上學的。
“以前都是林業工人及家屬坐車串個門、看個病,多是老年人。後來就是賣山貨,年輕的游客也多了起來,其中還有不少外國面孔。暑運期間,車上幾乎每天都有南方來的游客。”老於有些不解,這車開了快半個世紀,咋突然就火了?
“在城市裏走得快、説話快,心臟跳得都快。這趟車速度慢了,人也靜下來了。”不遠千里而來的上海旅客張先生説,慢火車讓他感受到難得的閒適。
在黑龍江省塔河火車站,乘客在齊齊哈爾開往古蓮的6245次列車上休息,外面是皚皚白雪。新華社記者才揚攝
伴隨高鐵快速發展,像6245次列車這種幾乎封存在記憶中的綠皮慢火車稀有起來,被眾多網友列為網紅列車。“與高鐵不同,慢火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情懷。坐在車裏,像是一種療愈。”張先生的同伴説道。
“真正的變化是從2020年開始。”在老於的記憶裏,以前的慢火車內坐的都是沿線鄉親,裝滿山貨、凍貨的編織袋堆滿了過道。車廂裏煤煙味兒、方便麵味兒、泥土味兒混合在一起,大夥聊着家長裏短,興致來了還要喝上幾杯,劃上幾拳,“那時候,慢火車更像是自家的炕頭”。
後來,原本燒煤取暖的綠皮車換成了空調車,南方的旅客多了,還涌上來許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七嘴八舌的外語,讓老於有些發蒙。
“還有很多人問我哪好玩,有什麼好吃的,當了半輩子列車員,規章制度咱懂,但提起哪好玩,卻有些説不上來。”老於家住加格達奇區,雖然這條“找北線”跑了半輩子,可是漠河市北極鎮、古蓮鎮,他一次也沒去過。面對游客的問詢,老於漲紅了臉。
沒辦法,老於乾脆和孫子學起了外語,不僅手機裏裝滿了英語學習軟體,還請鄰居大學生上網,給自己打印旅游資料,又請教當醫生的朋友,整理草原蜱蟲的預防救治方法。老於常説,他就是服務員,服務旅客安全乘車、平安出行,只不過以前靠體力,現在卻是要靠知識。
“只能一個詞一個詞地去拼、去記。”老於掏出一個本子,每個英語單詞上面都標着中文近似音。“網絡熱梗也學會不少,像‘絕絕子’‘yyds’這些詞兒我都懂,還得注意儀表、着裝,感覺越活越年輕。”老於笑着説。
八月的大興安嶺綠意蔥蔥,慢火車不慌不忙地在山林間“漫步”北上。車廂裏,老於制服筆挺,正用帶有東北口音的英語向游客介紹沿線風景。
列車有些顛簸,老於的背卻挺得格外直。(記者徐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