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入市”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4 07:51:18
來源:農民日報

“農地入市”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字體:

  “農地入市”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廣西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觀察

  盛夏時節,八桂大地驕陽似火。在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北牙瑤族鄉平裏村,一個當地引資入駐的優質企業液化氣項目如火如荼建設中。“原本是塊利用效率很低的村集體土地,‘農地入市’後,村集體獲得83萬元收入,資金將用於村裏基礎設施建設等。”北牙瑤族鄉黨委書記朱曉廣對記者説。

  作為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推動城鄉土地“同權同價”,農村集體土地更有“含金量”。2023年3月,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啟動,廣西在保留原有北流市試點的基礎上,全區試點縣(市、區)數量擴大到15個,“農地入市”改革全面加速。兩年多來,廣西各試點地區合計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37宗,成交面積580.48畝,成交價款1.04億元,累計帶動産業投資規模超10億元。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項改革舉措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鄉村發展的新大門,為廣西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政策東風勁吹,改革全面起勢

  “農地入市”改革之路由來已久。2013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從2015年在全國33個地區開啟改革試點探索,到2019年修改土地管理法、2021年修訂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再到2023年至2024年更深層次、更大範圍的深化試點,進一步掃除了“農地入市”的法律障礙,為改革縱深推進鋪平道路。

  在本輪入市試點改革中,廣西迅速行動,在全面探索中央文件明確的8個方面重要問題基礎上,重點聚焦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涉及的利益平衡、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尊重農民入市主體地位三個方面堵點難點痛點進行深入探索研究,形成多個相關專題研究成果。並指導15個試點地區創新制定以入市管理辦法+規劃許可管理、入市收益分配、入市交易細則、入市方案審查、集體建設用地歷史遺留問題處置、抵押融資、服務監管等政策制度,形成了“1+N”配套政策制度體系65項,讓“農地入市”有規可依、有據可循。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保障城鎮開發邊界外鄉村振興一二三産業項目用地的有效途徑,盤活了農村存量土地資源,顯化了土地資産價值。”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試點改革成效較明顯,去年廣西兩次受邀參加自然資源部片區重要問題專題研討、全國入市試點工作收官總結座談,並作經驗交流發言,為全國提供了廣西實踐經驗。南寧市賓陽縣、玉林市北流市和柳州市魚峰區、梧州市藤縣分別入選自然資源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2023年度、2024年度典型案例。

  試點成果初顯,鄉村活力迸發

  “燃氣儲存和加工業務屬危險品特種行業,選址要求遠離城鎮、村莊等人口密集的地方,企業多次選址均不符合規定,一度面臨項目無法落地的困境。”河池市宜州區振威液化氣公司負責人邱其振説,正是通過入市途徑使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有效解決了“圈外”不能通過土地徵收為國有建設用地保障鄉村産業項目用地的問題。

  這一試點,對於項目所在地的村莊同樣意義重大。據悉,北牙瑤族鄉平裏村牛懷屯這塊村集體土地,多年來一直租給他人作為曬板廠用地,土地利用效率低,獲得租金較少,目前在建的液化氣項目預計年內完成竣工驗收,每年稅收可達50萬元。不僅如此,試點期間,入市土地保障了廣西全區37個鄉村産業項目用地需求,提供就業崗位840多個、增加工資性收入1610萬元;累計解決農村脫貧人口就業超100人,增加農村脫貧人口工資性收入130多萬元。

  桂平市的“農地入市”成果同樣亮眼。該市構建“兩方案、一規定、一細則、兩辦法、五範本”的入市政策體系,推進農村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大力盤活“沉睡土地資産”,引金融“活水”賦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市自然資源局聯合市不動産抵押中心、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形成工作合力,為企業開通綠色通道,圍繞政策解疑、抵押條件、貸款利率、抵押登記等進行全程保姆式指導服務。”桂平市自然資源局局長陳劍介紹,去年2月,桂平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為企業成功發放了一筆540萬元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是廣西深化入市試點工作以來第一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

  多地試點成效顯著,為廣西鄉村發展帶來新變化。在北流市銅石嶺,國際旅游度假區文旅項目在“農地入市”的助力下落地生根。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出讓、出租、土地經營權入股、承包地流轉等方式,為項目提供5200畝用地保障,打造集考古科研、旅游觀光、休閒娛樂、療養度假、科普探險、攀岩探洞等於一體的旅游産業聚集區,宜游、宜閒、宜品、宜居、宜業的特色小鎮加速形成,實現農民增收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雙贏。

  直面現實挑戰,探索破局之道

  儘管試點取得一定成果,但“農地入市”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記者調研發現,部分地區存在市場需求不足等問題,一些符合入市條件的土地缺乏合適的市場主體參與,導致交易遇冷。歷史遺留問題依舊突出,如一些土地産權界定不清、建設用地缺少合法來源等,阻礙了土地順利入市。此外,入市地塊抵押融資難也制約着改革推進,商業銀行對相關抵押貸款存在顧慮,金融供給不足,抵押登記流程不夠完善,限制了土地資産的進一步盤活。

  為應對這些挑戰,專業人士指出,廣西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參與“農地入市”項目。對於歷史遺留問題,要分類施策,通過創新處置方式,加快解決土地産權和手續問題。在金融方面,政府應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完善貼息、風險補償等配套措施,規範優化抵押登記流程,讓農地資産真正“活”起來。

  如今廣袤八桂大地上,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已邁出堅實步伐,在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促進産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未來,隨着改革的持續深入和不斷完善,必將釋放出更大的制度紅利,讓“希望的田野”更具蓬勃發展活力,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記者 阮蓓)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