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歷史沉默:走進佳木斯市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31 16:25:08
來源:新華網

不能讓歷史沉默:走進佳木斯市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7月31日電(記者戴錦鎔)“這些都是日本當時的出版物,上面刊登了多張日軍殺害中國軍人和百姓的照片,是揭露他們侵華罪行的鐵證。”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內,78歲的館長宋金和指着展廳中的《朝日新聞》合訂本向參觀者介紹。

 宋金和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進行講解。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在1000多平方米的展館內,包括日本天皇頒賜給支那派遣軍總司令部的賞杯、頒賜給陸軍中將的刀架、“支那事變紀念章及筆記本”等實物和刊物在內的各類展品依次擺開。標注詳實的全套《滿洲地質及礦産分佈圖》、美化侵華戰爭的日本報紙、記錄殘忍殺害中國軍民的照片……萬餘件展品控訴着日軍侵華戰爭的纍纍罪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宋金和歷經60餘年蒐集而來的。

  1947年,宋金和生於中國東北一個貧苦家庭,兒時常聽老人講東北抗日聯軍同侵華日軍作戰的故事。那些抗聯英雄事跡,以及日軍在東北犯下的暴行,深深烙印在他的記憶裏。

  13歲時,他在佳木斯松花江邊偶然拾得一把銹跡斑斑的日軍刺刀,這個意外的發現點燃了他收集日軍侵華物證的熱情。

  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副館長熊津海回憶道,在上世紀70年代物資匱乏的歲月裏,當鄰居們的倉房都堆滿煤塊、木柴等生活必需品時,宋金和家的倉房卻塞滿了與眾不同的“藏品”:成捆的日軍刺刀、褪色的行軍帳篷、斑駁的行軍床、變形的行軍鍋......這些在旁人眼中的“廢銅爛鐵”,在他眼裏都是珍貴的歷史見證。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內陳列的侵華日軍罪證。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每逢休息日,宋金和就騎着自行車穿梭在佳木斯的大街小巷。舊貨市場是他最常光顧的地方。漸漸地,他的收藏從最初的軍用物品擴展到文件、地圖、報刊等更為系統的史料。

  “剛開始本想留存幾件給後代看,但慢慢研究發現,很多物證之間都有關聯,幾件物證一擺,就可能還原出日軍侵華的一個歷史片段。”宋金和説,對那段歷史越是了解,越是讓他堅定了他繼續從事收藏事業的決心。

  從最初的零星幾件到系統性的萬餘件規模藏品,沉甸甸的收藏讓他萌生了建立專門展館的想法。退休後,他迫不及待地在自家客廳裏辦起了“家庭博物館”,裏面陳列着軍刀、報刊、軍服等上百件珍貴文物。

  2015年,在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宋金和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市政府專門辟出1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建成了設施完善的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展館分為主展區和走廊展區兩大部分,系統展示了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戰敗投降期間的各種珍貴史料。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內陳列的侵華日軍罪證。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東北抗戰研究會副會長富宏博説,陳列館內的展品是日軍侵華的直接物證,對中國抗戰史研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研究都很有意義。

  開館十年來,這座陳列館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累計接待參觀者超過20萬人次。從黨政機關到社區居民,從本地學生到外地高校師生,各界觀眾在這裡接受深刻的歷史教育。“回去以後,我更要好好讀書,銘記歷史,振興中華!”展館裏的留言冊上,一位參觀的小學生寫道。守護歷史記憶的使命,正在新一代人心中生根發芽。

  如今,儘管站立時間稍久身體就不舒服,宋金和還是堅持為參觀者親自講解。“我們要讓孩子們知道,‘勿忘國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宋金和指着展館裏一件件實物説,“這些鐵證如山的歷史文物,就是最好的教科書。”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