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事小龍蝦店舖的廚房臟亂不堪。記者 沈汝發 攝
當下正值小龍蝦上市季節,許多小龍蝦店食客爆滿。近期,江蘇省南京市一家“網紅”小龍蝦店因違規添加草酸作為清洗劑被曝光,引發廣泛關注。記者調查發現,這一現象並非個案。
違規添加草酸清洗小龍蝦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危害。然而商家此類行為為何屢禁難止?
“網紅”龍蝦店違規使用草酸清洗小龍蝦
近期,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仙鶴門新天地廣場三樓的玄武區康搞蝦餐飲店,被市場監管部門查出違規使用草酸清洗小龍蝦。
這是一家“網紅店”,在某外賣&&上評分高達4.9分,月銷量1000多份。記者近日走訪發現,該店舖已經關門停業,門上張貼着“商鋪招租”的告示。
據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7月2日下午,玄武區玄武湖街道組織應急管理、消防、城管和市場監管等部門在仙鶴門地區開展聯合檢查時,接到關於該商戶使用草酸清洗小龍蝦的舉報。“經查,涉事商家確實使用草酸清洗龍蝦,現場查獲未開封的草酸1瓶及空瓶3個。”
針對這一情況,玄武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當場對商家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監督商家銷毀經草酸清洗過的小龍蝦,責令其停業整改,並將其從外賣&&下架。因涉嫌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洗滌劑,市場監管部門已對涉事商家立案調查。
國家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劑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專家&&,用草酸清洗的小龍蝦,食用後草酸會與人體內的鈣元素結合形成沉澱,無法被吸收只能排出體外。若草酸使用量過大,可能加重腎臟負擔,嚴重時會導致腎結石,對消費者健康構成威脅。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店舖僅經營外賣業務,不設堂食,廚房環境臟亂。該店負責人&&:“正在接受市場監管部門的整改,店舖已被強制下架,員工全部遣散,店面也開始轉讓。”
草酸洗蝦現象普遍 監管面臨多重挑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食品生産經營者使用的洗滌劑、消毒劑應當對人體安全無害。國家對食品用洗滌劑實施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管理,直接用於清洗食品的洗滌劑屬於A類産品,應在産品最小銷售包裝上標明産品類別。
此次被查處的商家使用的草酸産品上沒有A類標識,嚴禁用於食品清洗。該店主坦言,6月以後小龍蝦鑽入淤泥,蝦體較臟,人工清洗成本高且效率低,“使用草酸清洗劑屬於行業潛規則”。
記者調查發現,小龍蝦店使用草酸清洗並非個案,近年來多地都曾查處類似違規行為。廣州、西安等地都曾曝出一些不法商販使用草酸清洗小龍蝦。記者在西安一處水産批發市場小龍蝦商戶暗訪看到,該商戶清洗龍蝦使用的一個瓶子標籤上寫着草酸AR分析純,凈含量為500g。後來,經過專業人士辨認,這瓶試劑是一種做實驗專用的草酸。
記者近期在南京市秦淮區一家龍蝦店附近採訪,據一名住戶透露,這家店龍蝦店添加了清洗劑,效果很好。這位住戶説,“用草酸洗龍蝦,這個不是一家兩家的,肯定是一傳二,二傳三。”有業內人士透露,“小龍蝦店用草酸洗蝦已有幾十年歷史,是餐飲行業公開的秘密。”
知情人士介紹,清洗速度快、效果好是商家違規使用草酸的主要原因。“加入草酸後,小龍蝦倒進水盆時泡沫直冒,店家只需簡單撈洗,水就會變渾濁,再用清水過兩遍,看起來就很乾淨。”
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草酸價格低廉且去污效果好,一些不法商戶因此違規使用。被查處的店主稱其草酸是從網上購買的。
記者在電商&&搜索“小龍蝦清洗”“洗蝦粉”時,發現相關商品中包含草酸。業內人士指出,草酸作為工業用途的清洗劑和添加劑並非禁售商品,部分不良商家直接網購,賣家通常不問用途,導致事前監管困難。而事後追責時,部分網店是“皮包公司”,註冊地與實際經營地不符,甚至&&方式虛假,難以追查。
基層市場監管人員反映,受限於檢測設備、人力和資金,難以及時發現問題。“即使發現違規行為,若未造成嚴重後果,幾千元的罰款也難以形成有效震懾。”
多措並舉保障食品安全
2019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在關於使用草酸清洗小龍蝦有關問題的復函中明確指出,從小龍蝦加工過程看,使用草酸作為消毒劑缺乏工藝必要性。使用“草酸AR分析純”清洗小龍蝦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予以處罰。
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已在全市範圍內部署專項排查,重點檢查小龍蝦集中交易場所和網紅餐飲店是否存在購買、銷售、贈送、使用“洗蝦粉”等違法違規行為,指導相關食品經營主體規範使用食品洗滌劑。
同時,舉一反三加強對全市小龍蝦相關食品生産經營主體的監管,切實防範食品安全風險。通過加強宣傳引導、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等方式,對使用“洗蝦粉”等違法違規行為從嚴查處。
近年來,違規使用食品清洗劑、添加劑問題頻發。近期,南京另一家以售賣涼皮涼麵為主的網紅餐飲店,被查出在涼皮中違規添加防腐劑脫氫乙酸鈉。市場監管總局負責人近日&&,今年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263.9萬批次,檢出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不合格食品1.2萬批次,主要問題是超範圍超限量使用二氧化硫、甜蜜素、脫氫乙酸等。
專家建議,要嚴厲打擊食品添加劑、清洗劑濫用行為,切實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監管部門應建立“吹哨人”獎勵機制,加大對違規商戶的懲處力度。電商&&應承擔主體責任,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違規商戶實施永久封禁。(記者 沈汝發 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