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記者俠克、田晨旭、李佳巍)高溫高濕的“蒸煮”下,許多人發現:明明太陽已經落山為何體感卻更熱?夜晚不應該更涼快嗎?
“如果白天輻射很強,夜晚又遇雲量增多的情況,雲層就會像‘被子’一樣阻擋地面散熱,導致熱量滯留,夜間降溫緩慢,從而産生‘夜間高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説。
這是7月11日拍攝的位於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區的“民園1920街區”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許小峰介紹,白天的炎炎烈日以短波輻射的方式穿透大氣,將熱量傳遞至地表。地表增溫後又會以長波輻射的方式向大氣釋放熱量。
當夜幕降臨,陽光輻射“斷供”,地表大氣會逐漸降溫,但降溫的程度取決於大氣狀況,不同的大氣條件,使累積在地表的熱量釋放速度出現差異。這是影響大氣夜間溫度的重要因素。
人類活動也是“夜間高溫”的原因之一。許小峰説,城市建築密集、植被較少,密集的混凝土、瀝青道路、磚石建築等材料就像巨大的“儲熱池”,不僅增加了白天的熱量儲存,還增強了夜間的長波熱量釋放。夜間交通、空調散熱等人類活動持續産熱,使得城市夜間溫度明顯高於郊區,暖夜更頻繁。
此外,引發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同樣會加劇夜間增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水汽增多,也不利於夜間地表散熱。
杭州市民在四牌樓納涼點避暑納涼。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人們對夜晚的固有印像是“涼快”,這往往會讓許多人忽視“夜間高溫”的危害,對健康帶來挑戰。
“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人們很容易中暑。而在潮濕悶熱的夜間環境下,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容易高發。對於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潮濕可能刺激呼吸道,導致呼吸不暢、咳嗽、喘息等症狀加重,影響呼吸功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醫學中心主任醫師王軍宇介紹。
專家提示,如遇“夜間高溫”,首先,居家期間需盡量促進房間內空氣流動,降低周圍溫度。若外界溫度過高,可關閉窗戶,依靠電風扇、空調等實現室內空氣流通、降溫。
其次,無特殊基礎疾病人群不管是否口渴,高溫天氣都要注意適量補充水分,運動或重體力勞動後可適當補充淡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飲料,以免因出汗過多造成電解質紊亂。
第三,注意“錯溫出行”預防中暑,特別是熱射病。需注意,並不是只有室外才易中暑,如室內通風不良、潮濕悶熱,也會致病。
第四,若感覺身體有中暑跡象,切忌強撐,需及時脫離高溫環境,必要時抓緊時間就醫。
游客在太原市食品街游覽。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值得注意的是,在夜間因高溫出現身體不適的群體中,老年人佔比較大。王軍宇介紹,“老年人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對溫度變化的感知和適應能力下降,從而增加了中暑風險,應該引起注意。”對於患有心臟功能疾病的老年人,需控制飲水量,避免加重心臟負擔,引發心衰。老人對溫度不敏感,即便身體出汗也察覺不到熱,要及時增減衣物,避免因捂汗過多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