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派幹部眼中的隴上“新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8 20:03:26
來源:新華網

援派幹部眼中的隴上“新顏”

字體:

  新華社蘭州7月18日電 題:援派幹部眼中的隴上“新顏”

  新華社記者白佳麗

  過去一週,記者跟隨3名東西部協作天津援派幹部的腳步,深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透過他們的視角,看到了隴上令人欣喜的“新顏”。

  一年半前,天津市濱海新區古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陳峰,來到了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合作市,挂職副市長。

  赴任前,他給自己定了一道“民生課題”——已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收官階段,援派地區百姓生活到底成色如何?

  菜市場,成了陳峰工作之餘最常駐足的調研地。“合作市地處高原,蔬菜、水果多從外地調運,海鮮更是稀罕物。”他説。

  從蔬菜品類日漸豐富、價格平穩,到凍品蝦悄然現身,再到如今新鮮蟶子擺上攤位——陳峰見證着合作市百姓餐桌上的變化。

  “攤主跟我説,以前老百姓不光不愛買海鮮,買了也不知道咋做。現在新鮮海産一到,轉眼就被搶空。”陳峰感慨,小小的菜市場之變,藏着的是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升級。

  7月的甘南,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合作市周邊的草原上,南來北往的游客或駐足花海拍照,或搭起帳篷露營。

  穿過車流,陳峰帶記者走進卡加曼鄉博拉村。錯落有致的藏式民居映入眼簾,精緻的藏餐廳與“藏家樂”點綴其間。

  陳峰此行想要調研的,是由天津東西部協作資金投入2000萬元建設的甘南合作高原夏季草莓種植基地。

  看中了高原反季節草莓的高附加值,及當地良好的種植基礎,這一項目於今年落地。預計年收入超500萬元,每年可以給村集體分紅超60萬元。

  在合作市卡加曼鄉博拉村甘南合作高原夏季草莓種植基地,完麼草正在打理草莓。新華社記者白佳麗 攝

  正在大棚打理草莓的村民完麼草接過話頭,説她在這裡工作,一月能收入4000多元,還可以照顧在村裏讀書的孩子。

  “我2017年嫁過來時,有老人説,嫁人不嫁博拉村人。現在我們日子過得紅火呢!”完麼草説。

  陳峰感嘆,城鎮百姓開始追求品質生活,村裏的老鄉也有幸福的奔頭,這就是他眼中當地最鮮活的變化。

  劉鍵是記者在合作市遇到的第二位援派幹部,3年援派期滿的他,正收拾行囊準備返回天津。

  來合作市前,他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街道工作多年,在合作市挂職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

  在他看來,三年間當地最深刻的變化,莫過於“人們的意識”。

  “從1996年中央確定對口幫扶以來,歷經29年,幫扶已從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培育、就業促進等看得見的領域,逐步走向更深層的交往交流交融。”他説。

  他舉例道,天津深入實施定向培養醫學本科生項目,天津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在甘肅涉藏州縣招收培養醫學本科生,為當地築牢醫療衞生人才根基;去年,在濱海新區舉行的“書香甘南”讀書分享會暨濱海新區全民閱讀大會,更以文化為橋,拉近了兩地群眾的心。

  “臨行前,我又走訪了曾經調研過的幾戶村民家。”劉鍵説,他欣喜地發現,村裏的大學生越來越多,鄉親們也主動學起了種植養殖新技術,“從這些細節裏,能清晰感受到他們主動求發展、積極擁抱新事物的意識。”

  即將踏上歸途,劉鍵滿是不捨。“有時到村裏,老鄉一聽我的口音,就會笑着問‘你是天津來的吧’,還會念叨村上哪個項目是天津援建的,熱情得很。”

  劉鍵坦言,自己的意識也在這段經歷中悄然改變。未來,他會帶着這份跨越千里的情誼,以及高原歲月磨礪出的紮實作風,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

  合作市往東500多公里外,關山西麓的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亦是天津市濱海新區對口幫扶的地方。

  作為濱海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綜合研究室主任的趙燚,去年1月援派至張家川縣挂職副縣長。

  “援派前,我做了許多準備工作。但到張家川第二天,自己去熟悉縣城時,仍被眼前的景象刷新了認識。”趙燚説。

  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垣車輿博物館裏,學生們正在聽講解。(受訪者供圖)

  他看到,不大的縣城裏,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齊全。走進圖書館,不少孩子正安靜地讀書、寫作業;在陳列着戰國車乘的馬家垣車輿博物館,志願講解員將當地厚重的歷史底蘊娓娓道來,讓公眾感知深切。

  “我在後來的工作中發現,當地學生都可以講出:‘張家川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古絲綢之路、關隴古道的必經之地’這些當地歷史。”趙燚説。

  記者跟着他的腳步,來到張家川縣實驗中學,更清晰地看到歷史文化浸潤教育的生動過程。

  “如今這裡的中小學已擁有良好的硬體設施,通過東西部協作‘組團式’幫扶,我們更希望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軟體’上下功夫。”同樣從天津援派到張家川縣實驗中學任校長的高強説,學校從社團活動等入手,着力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

  離開張家川時,記者看到一批暑期返鄉大學生正穿着志願者馬甲,等候進入馬家垣車輿博物館,擔當志願者講解員。這裡自2023年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30萬人次。

  趙燚介紹,張家川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超過180處,他看到了老百姓對當地文化認知的不斷深化。

  “隨着東西部協作持續推進,如何進一步挖掘當地優秀傳統文化並為發展賦能,是我們正在深入思考的課題。”趙燚説。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