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新鑰匙”轉進“新生活”
2110戶上海彭一小區居民回搬新居記
手捧着象徵回搬新居的“金鑰匙”,彭一小區居民周紅順老先生激動不已,“我在這裡長大,房子和人一樣總會老的,是改造項目讓我的‘老家’煥發了新生!”
6月29日,上海市靜安區彭一小區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居民回搬儀式在新落成的彭一小區舉行。紅彤彤的拱門、熱鬧鬧的鑼鼓、笑盈盈的臉龐,讓彭一小區充滿喜悅的氣氛。“41座擁擠破舊的老樓變成17棟嶄新亮堂的新樓”“家家有陽&、進出有電梯”“交通、購物、圖書館,一應俱全”“難得的是,身邊還是那些街坊老友,鄰里之情沒有斷”……從搬離到回搬,歷時近4年的整體拆除重建,讓彭一小區居民徹底告別“老破小”,圓了安居夢,也讓這一建築體量大、居民戶數多、情況複雜、改造難度高的舊改項目,畫上圓滿句號。
日日想、夜夜盼,回到了“新家”
彭一小區建設施工期間,周紅順時不時來看看,遠遠地,白天來,晚上也來,哪一天地基夯實了,哪一天結構封頂了,他都記得。樓房一層層長出來,離回家就一天天近了。
“房子蓋得真快,師傅們一直在加班加點,但晚上施工聲音輕些,不能擾民。”周紅順説,“看著嶄新的高樓從圖紙變成實物,心裏特別有盼頭!”
周紅順今年72歲,從小跟隨父母住在彭一小區,在這裡長大、成家立業。“過去這裡是有名的工人新村,那時候只有表現優秀的工人才能住進彭浦新村,我們這裡有不少勞模、先進,也是模範小區。”周紅順説,“當時這裡的房子是非常好的,俄式風格,木地板,但時間太久了,房子老了。”
回想起住老房子的日子,每位受訪的居民都不自覺地撇下嘴、皺着眉,描述着生活中的種種不便,心情很複雜。
“過去我們是三戶共用一個廚房間,四戶共用一個衞生間,生活上的不便可想而知。”彭一小區居民張翠英阿姨剛説完,萬月圓老先生又接上話,“我們鄰里之間形成默契,誰家來客人要燒飯了,另外兩家就主動到外面去吃,不佔用廚房。鄰里關係好,好多問題就解決了,但早上大家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衞生間不夠用要排隊,真是急啊!”
時光流逝,房子設施陳舊了,墻皮開裂,管道漏水、堵塞,加上共用廚房、衞生間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生活需要,大家都盼著什麼時候能住上新房子。
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鋒説:“彭浦新村舊改到今年正好20年,歷經多年實踐,彭浦新村先後探索出‘改擴建’‘加層擴建’‘拆除重建’等多種改造模式,在規模上由點到面,從整幢到成片再到小區整體改造,新建成的彭一小區和商品房幾乎無差異,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
現在的彭一小區,由新建的17幢高層電梯住宅組成,是上海最大的拆除重建高層小區。不僅每家都有獨立的廚房、衞生間、陽&,還配套建設了有1600多個車位的地下兩層停車庫。小區內老年居民多,小區還配套建設了一幢6層172個床位的社區養老院。
中鐵二十四局彭一項目部黨支部書記陶勇説:“我們能早一天交房,居民就能早一天享受新生活,政府也能減少一天的過渡經費。為了圓滿完成任務,我們增加人、財、物的各項投入,平均每天都有500多名員工(高峰時期千餘人)在工地上。我們不僅要保證進度,更要保證品質,讓每戶居民都入住放心房、精品房。最後,我們提前了近半年完工交付。”
走進彭一小區,精心設計的綠化景觀帶層次分明,既有供居民漫步休憩的林蔭小徑,也有充滿活力的兒童游樂天地,還有適合長者靜坐談心的舒適角落……但最引人注意的,是應小區居民強烈要求而樹立的一枚“感恩石”,用以表達對彭一舊改付出過辛勤汗水的人們,共同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麗家園。
以百姓所盼,定義“好房子”
彭一小區的新樓房大小、格局各不一樣,讓人不禁想問,在這整齊劃一的新樓房裏,到底有多少種房型?“94種!”陶勇説。
中鐵二十四局承建的住宅類項目不少,一般居民區的房型最多也不過10種,而彭一小區的這94種房型還是整合、優化而來,原本房型多達282個。
張翠英是彭一小區的老居民,又是樓組長。她深知,彭一小區2110戶,282個房型,複雜的房型及房屋屬性是重建項目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過去小區建設的年代不同、房産屬性不同,有的是産權房,有的是租賃房,有的大,有的小,要拆除重建,需要厘清、理順的問題就太多了。”張翠英説,要讓大家都接受、滿意新房方案,在開建之前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有的居民不願意回遷,希望能夠動拆遷,但又捨不得彭一小區的好地段、好配套;有的房子大一些,希望格局更合理、更通透;有的希望滿足廚房、衞生間、陽&的需求,還要給孩子預留空間,可房屋面積又太小……
“我們充分聽取了居民的意見,歷經一年的時間打磨房型,前後修改了20余稿。”李鋒説,“光有專業團隊不行,最重要的還是尊重居民的訴求,盡最大可能滿足訴求。我們最先梳理出282套戶型,反復和居民細緻核實後進行修改,最終確定了94套深受居民喜愛的戶型。”
有着豐富的建設施工經驗的陶勇感嘆,舊改項目和商品房建設不一樣,是不是“好房子”,不是看房子有多大、多豪華,而是看有沒有充分尊重居民的意願,有沒有千方百計為大家着想,只有贏得居民的信任和認可,這個項目才能順利完成。2110戶居民,肯定眾口難調,最後打動居民的是真誠和努力。
“簽約第一天,少説來了幾百戶居民,大家都非常踴躍來簽約,都希望能夠早一天搬進新居。因為在簽約之前,大家都對自己的房子什麼樣了然於胸,也知道自己希望改善的意願得到了滿足。”周紅順説。
定義好房子或許有千百種標準。什麼是好房子?居民説了算。布局好、採光好、綠化美、交通便利、購物便當……彭一小區的居民説,尊重大家的意願,滿足大家所想所盼的房子,就是好房子。
護文脈、建家園,人民城市向善向新
第一批回遷的竟是“它們”!萬月圓老先生一進小區就看到了那個他熟悉的“老朋友”,這是一處上海解放戰爭期間留下來的碉堡。
“這個碉堡原來就在我家窗戶外面不到10米的地方,我兒子常在這裡玩,沒想到施工人員還把它專門安置、回遷了。它見證了上海回到人民的懷抱,也見證了我們回到新家的懷抱。”萬月圓説。
解放上海戰役前夕,國民黨在寶山、大場、江灣區域建造了1500余座碉堡,保留下來的很少,彭一小區的這座非常完好地保存下來。李鋒介紹,“碉堡也在彭一小區很多老人、孩子的記憶裏,不僅為研究解放戰爭提供了實物依據,也讓更多人可以近距離感受歷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活載體。”
李鋒説:“在整個項目推進過程中,黨建引領始終發揮着最重要的作用,我們黨員亮身份、作表率,帶領群眾一起完成好舊改工作,這本身就是紅色基因的傳承。”
如今,不管是居民、居委還是建設方、施工方,大家的距離更近了,心也更近了。陶勇説:“在建設施工階段,中鐵二十四局就和街道、居委成立臨時黨支部,一起攻堅克難,解決疑難雜症,三四年來,大家已經成了一家人。”
除了碉堡,曾經陪伴彭一小區居民成長、生活的“老鄰居們”——80多棵香樟、銀杏、羅漢松等樹木,也歷經保護性遷移後回搬,提前回到新家。
“回遷的樹木上都挂着一個二維碼的牌子,掃碼就可以看到這是什麼樹、樹齡多少……”周紅順説,“聽説這些樹都是遷移到崇明去保護好,等到小區建好了又移回來的。過去想也想不到,會為了這些樹大費周章。這證明社會在發展,城市在進步,為了保護這些樹做了這麼多工作,讓我們很暖心,也讓我們彭一小區更有溫度。”
開啟新生活,不忘舊時光。彭一小區居民還是以前的街坊鄰居,新房的外觀結合新村整體的立面風格進行了設計,小區原有的村史文化館被保留下來,讓“工人新村”的印記不會消失。
回遷新居還不止於住進新房子,配套設施和服務也將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
彭浦新村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將全面打造成集黨群文化、社區服務、體育健身、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社區綜合服務體,真正惠及原有居民,全面提升街區環境。再加上鄰近的社區醫院、地鐵、交通樞紐、菜場、靜安區圖書館等,彭一小區及整個彭浦轄區居民的生活將更便利舒適,配套更完善,向高品質生活邁進了一大步。
回看彭一小區之變,就會發現,為民造福、向上生長的人民城市,正是源於這貼心暖心的改變與持之以恒的努力。(記者賈遠琨 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