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問計儒學,中國探索“科技+文明”新形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0 16:49:42
來源:新華網

當AI問計儒學,中國探索“科技+文明”新形態

字體:

  新華社濟南7月10日電 題:當AI問計儒學,中國探索“科技+文明”新形態

  新華社記者張武岳、褚萌萌、王笛

  夜幕降臨,山東曲阜魯源村外,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跟隨AI機器人“探源者”,開啟了一場跨越2500年的“儒學探源”旅程。

  “這裡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風景很好,有文藝氣息,還有很多沉浸式的場景,能和真人扮演的角色互動,讓我對儒家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游客李佳瑤在參觀之後感慨。

  曲阜是孔子誕生地。作為曲阜文旅多業態融合的典範,《魯源奇妙夜》産品憑藉數字光影秀、積分式研學、沉浸式游園、實景演出等新文旅元素,帶給游客新奇體驗。

  夜幕下的山東曲阜魯源村(5月9日攝)。新華社發

  魯源村景區運營負責人周巍介紹,在魯源村,游客不僅可以感受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還能體驗現代科技帶來的變化。“我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場景進行創新融合,游客可以在景區‘穿越千年,尋夢魯源’,通過走進孔子的理想世界,沉浸式感受明‘禮’的生活方式。”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與會嘉賓普遍認為,人工智能等技術極大壓縮時空距離,跨國互聯互通程度遠超前代,使文明發展在廣度與深度上實現質的飛躍。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沉浸式文化産品,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文明的“具身化”傳播,擴展了文明的新表達和新形態。

  與此同時,隨着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其對人類身份認知、文化傳承及倫理體系的影響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當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類的知識傳播與社交互動時,其對道德塑造、主體認知及代際價值觀傳遞的深層影響,目前仍未有明確結論。”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説。

  演員在山東曲阜魯源村表演(5月9日攝)。新華社發

  “儒家提倡以人為本,我們希望人工智能的發展會趨向於‘把人當人’,而非在滲透至人類工作生活相關的場景後,産生技術霸權。如果人工智能只是在技術上謀求更新迭代,缺乏有效引導,極有可能走向與我們初衷相悖的狀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此前接受採訪時説。

  有學者指出,用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哲學“教化”人工智能,或可成為解開上述困境的“鑰匙”。“比如將儒家‘禮’的核心理念融入人工智能的技術設計中,人工智能不會強行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是像傳統禮儀調節人際關係那樣,成為文化差異的‘調和者’。這種技術可借鑒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算法層面建立動態調節機制。”俄羅斯籍專家、“齊魯訪學駐研計劃”項目訪問學者漢伊理説。

  業內人士呼籲,人工智能技術不能“無限狂奔”,背後掌握着創新內核的開發者們,也應在儒家思想框架下行事,懷有惻隱之心。用儒學為人工智能設置倫理“圍欄”,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倫理坐標係,這是在“人機共生”共識之下比技術迭代更緊迫的事情。

  7月9日,與會嘉賓在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參觀學術成果。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漢伊理提出,面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審慎的評估機制與監管體系至關重要。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迭代的同時,應通過制度設計與技術架構雙重路徑,將本民族文化特色與價值觀嵌入人工智能發展體系,使技術真正成為服務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延續的建設性力量。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與會人士建議,應建立立法監管體系,以明確人工智能的應用邊界,通過制度設計為技術發展劃定紅線;人才培育層面,推進科技倫理教育,通過系統性課程培育大眾的倫理判斷能力;文化傳承領域,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時代深度融合,讓技術發展根植於人文土壤。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