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7月9日電 題:遼寧多地探索“一地兩茬”種植新模式
新華社記者武江民
前面收麥、後面種豆,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老虎村,500畝“麥豆兩茬”地塊迎來夏收。糧油作物種植實現一地兩茬、一年兩熟,這對東北地區的農民來説是個新鮮事。
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收割機在收穫小麥。(受訪者供圖)
受氣候條件限制,東北地區多數糧油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要想一年兩熟,不僅得搶種搶收,更要把好科技關。
“經過10年攻關,我們選育出‘遼春18號’小麥新品種,它的收穫期比傳統小麥品種要提前10天,為第二茬播種大蔥、蘿蔔、白菜等蔬菜,以及大豆、高粱、穀子等作物贏得時間。”遼寧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長葛維德説。
記者在老虎村搶收現場看到,兩台大型小麥收割機隆隆駛過,後面的智能化大豆播種機隨即跟上。剛剛收割的麥田,不用旋地、翻地和整地,直接就能播種大豆。
站在田埂上,彰武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曹友文一邊指揮農機,一邊笑着解釋:“這是‘麥茬還田,免耕播種’種植新模式,我們在原小麥的壟溝上播種大豆,合理防控病蟲害,不僅節省時間,麥茬還田還能讓土地越種越肥。”
“麥豆兩茬”種植模式從2024年開始試驗後,今年已在彰武縣推廣種植1.1萬畝。“這種模式對生態有益。”曹友文介紹,彰武地區由於靠近科爾沁沙地,耕地沙化程度較高。“麥豆兩茬”種植模式的推廣,能夠做到四季留茬,有效減少風沙侵蝕,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7月7日,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播種機在播種大豆。(受訪者供圖)
“麥豆兩茬”種植模式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既落實了國家擴種油料作物戰略,又探索出“高效輪作+綠色增收”的新路徑。葛維德説,“麥豆兩茬”種植模式在遼寧推廣面積不算大,但示範作用強,更多“一年兩熟”的種植新模式正在多地由點及面推廣開來。
7月8日,在鐵嶺縣蔡牛鎮張莊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麥田裏,兩台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機器轟隆作響,一簇簇麥穗被捲入收割機,切割、剝殼、脫粒,顆顆飽滿的麥粒從收割機出糧口傾瀉而下,滿目金黃。
“合作社去年開始試種春小麥,效益很好。今年我們擴大了種植面積,眼下500畝小麥迎來了豐收,畝産可達750斤。”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介紹,兩茬作物一畝地可收入1600多元,效益十分可觀。
在鐵嶺調兵山市曉明鎮前後屯村,春小麥剛剛迎來收穫。“我們種植的春小麥是遼寧省農科院培育的新品種。這些品種畝産可達到800斤左右,每畝産量比普通品種高50至100斤。”前後屯村黨總支書記杜振江粗略估算,麥豆兩茬輪作比單純種植玉米畝均收益能增加200元以上。
在鞍山海城市南&鎮,種植大戶閆大雷所在合作社種植的水飛薊已經進入收穫期。每年3月開始種植水飛薊,7月上旬收穫,下茬種黃豆。同一塊地一年種植兩種作物,實現了兩次收穫。閆大雷説,自從開始種植水飛薊和大豆,不僅收益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大大提升。目前,南&鎮水飛薊種植規模已達3.1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