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古宗列曲:沿着黃河正源的文明溯流-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1 18:01:39
來源:新華網

約古宗列曲:沿着黃河正源的文明溯流

字體:

  新華社西寧7月1日電(記者白瑪央措、王艷、耿輝凰)清晨的陽光將玉珠峰北麓染得微黃,記者裹緊衝鋒衣登上越野車,跟隨崑崙文化多學科綜合科考團隊,向着海拔4700米左右的黃河正源約古宗列曲進發。

這是6月23日拍攝的玉珠峰北麓。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道路顛簸,海拔不斷攀升,最高時超過了4800米。頭痛、胸悶的高反症狀不時襲來,但眼前變換的自然風光讓人顧不上身體的不適。4小時後,科考團隊抵達雅拉達澤,這座藏語意為 “牛角虎峰” 的山峰矗立在眼前。

  “雅拉達澤也被稱作‘崑崙之心’”,對講機裏傳來專家的講解。雅拉達澤位於青海省中部偏西的巴顏喀拉山脈西端,主峰海拔5214米,是黃河的發源地之一,其雪山區是三條大河流的分水嶺,雪山東側的水網匯成黃河,西側發育了長江上游通天河系,北邊則是內陸河格爾木河的源頭水系。

這是6月24日拍攝的約古宗列曲附近。新華社記者 王艷 攝

  雅拉達澤腳下的夏季草場上,32歲的牧民青美仁增正在放牧。他戴着黑色的帽子和圍脖,只露出一雙被高原烈風灼紅,卻炯炯有神的眼睛。聊天中得知,他已在這人煙稀少的地方放牧半年,每天照顧200多只羊。

  順着他手指的方向,遠處山坡上有一團黑影攢動。“那兒有50多頭野牦牛,能看清嗎?”他笑着説,這片草場上野牦牛是老大,棕熊排老二,野狼也只能算老三。多虧了兩隻牧羊犬日夜守護,他才能在夜晚的荒野裏睡一會兒。

這是6月24日拍攝的約古宗列曲附近。新華社記者 耿輝凰 攝

  越野車繼續在崎嶇山路上顛簸,記者透過車窗,不時能看到幾隻藏野驢在廣袤草地上撒歡奔跑,各種鳥類在天空中翱翔。沿途還見到了人造鳥巢,這些用心設計的 “空中家園”,為高原生靈們提供了更多棲息之所 。

  青海極地自然資源調查研究院院長張永通過對講機介紹:“大家注意看路左側這些紫色的花朵,之所以大朵大朵地盛開在草甸上,就是為了吸引更多蜜蜂授粉,這樣它們的生命才能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不斷延續。”

這是6月25日拍攝的曲麻萊縣麻多鄉扎加村村民江參奧姆。新華社記者 王艷 攝

  經過近9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抵達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的約古宗列曲。很難想象,眼前的涓涓細流,最後能匯奔騰萬里的黃河。“黃河源頭在這起源以後,河流順勢而下,這一片開闊的地方就聚成叫約古宗列曲,藏語的意思就是‘炒青稞的鍋’。”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侯光良,看到自己曾經親手埋下的國家地理標誌,眼角泛起淚花。

  侯光良説,眾多民族的古老傳説中都留存着崑崙記憶,反映出中華民族同根同源的早期印記。

這是6月25日拍攝的位於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扎陵湖。新華社記者 王艷 攝

  第二天,記者跟隨科考團隊到達位於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扎陵湖、鄂陵湖等地。至此,這場在青海省境內首次開展的、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崑崙文化多學科綜合科考活動,歷時11天順利完成。

  由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地理學、人類學等諸多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的科考團隊,橫跨環青海湖地區、柴達木盆地、河源地區約35個考察點,每天最多時行駛約12個小時,在凍土與碎石路上顛簸上百公里。他們以腳步丈量土地,旨在通過科學嚴謹的實地考察,系統梳理崑崙文化元素和標識,解讀展現青海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歷史文脈。

這是6月24日拍攝的科考隊在前往約古宗列曲的路上休整。新華社記者 王艷 攝

  這一路,記者深刻感受到,多年來人們追尋的不僅是黃河奔涌的起點、崑崙巍峨的脈絡,更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綿延不息的文化根魂。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