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5月27日電 題:重慶綦江:“短視頻+直播”助農增收
新華社記者周濱滔、吳夢桐
“蔣叔叔自家的藠頭,脆嫩爽口,想要的朋友們抓緊下單啦!”駐村工作隊員梅文婷舉起還沾着泥土的新鮮藠頭,對着鏡頭熱情地吆喝着。重慶市綦江區三角鎮中壩村村委會門前熱鬧非凡,村民們提着自家的土豆、幹辣椒等土貨依次排隊,等待村幹部在直播間幫他們售賣。
5月25日,重慶市綦江區三角鎮中壩村村幹部在村委會門前開展助農直播。(受訪者供圖)
看著自家57斤的紅薯澱粉上架不到1分鐘就被一搶而光,周正華大爺一下就紅了眼眶:“現在我坐在家門口就能把貨賣出去,以後再也不用花兩個多小時到城區賣了,謝謝你們!”
在綦江區三角鎮,連綿不斷的大山勾勒出美麗的自然風光,卻也成為制約發展的天然屏障。“中壩村地處深山、産業規模小、留守老人多,農産品難以出山。”三角鎮中壩村黨總支副書記蔣婷婷説。為此,在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蔣婷婷和其他村幹部從2021年起嘗試探索電商助農這一“線上破局”之路。
剛開始直播帶貨時,每場直播在線人數只有三五個人,沒有流量就意味着拿着土貨也賣不出去。梅文婷直言:“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認識到,必須想辦法在‘引流’上下功夫。”
於是,在直播之外,她們開闢了“第二賽道”,嘗試通過拍攝短視頻吸引粉絲、積累流量。自2021年起,蔣婷婷等人累計發布了幾百條短視頻,但這些作品始終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面對瓶頸,這群“電商小白”意識到,閉門造車行不通,必須向專業靠攏。
蔣婷婷一行積極參加綦江區和三角鎮組織的各項賽事、培訓,學習專業的短視頻策劃、製作和運營技巧。去年3月至今,她們先後前往重慶涪陵、四川資陽等地學習先進經驗。“那時候才知道拍短視頻和直播大有學問。”梅文婷告訴記者,短視頻的內容布局、發布時間,直播的排品策略、專業表達等,都需要花功夫研究。
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下,中壩村的短視頻工作逐漸有了起色。新賬號“村幹部蔣婷婷”破圈,目前已吸引了10萬抖音粉絲和4萬視頻號粉絲關注。
5月26日,重慶市綦江區三角鎮中壩村黨總支副書記蔣婷婷等人正在拍攝新一期短視頻。(受訪者供圖)
流量積累後,直播也迎來質變。據統計,自今年4月26日“助農線上集市”首播以來,場均在線人數穩定在800至900人,最高在線人數達3000餘人,5場直播累計銷售額達8.4萬元,有效促進村民和村集體增收。
隨着直播間流量的持續攀升,鏡頭前的貨架不再局限於本村特産。重慶巫山的枇杷等周邊鄉村農産品已上架銷售,在帶動其他村産品銷售的同時,也拓寬了本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
流量的持續轉化,離不開專業化人才隊伍的支撐。據綦江區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倪佑嬌介紹,綦江區年均舉辦電商培訓超4場次,累計培訓600餘人次;連續舉辦三屆電商主播大賽,累計吸引培育農村電商人才380余名,挖掘了一批本土村播網紅,做實“直播助農”事業,推動綦江區農村電商發展。
據了解,目前三角鎮21個村(社區)已形成“村村有創作、人人有特色”的格局。紅岩村還培育了個人主播,村民楊茂婷就是其一。“直播時間比較自由,一天播下來銷售額能有1000多元,日子也是越來越紅火了!”楊茂婷笑着説。
5月20日,重慶市綦江區三角鎮紅岩村村民楊茂婷正在直播。新華社記者吳夢桐 攝
“下一步,我們將在直播內容和形式上持續創新,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將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短視頻+直播’實踐中,讓鏡頭不僅能售賣土貨,更能講述鄉愁,提升家鄉辨識度,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三角鎮宣傳委員王俊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