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5月14日電 題:“何千萬年”的迴響——數字技術讓中國千年摩崖石刻重煥新生
新華社記者張雲龍、張格
中國古人“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其所刻書法、圖案、造像等藝術作品,統稱為摩崖石刻。位於湖南祁陽湘江之畔的浯溪碑林,崖壁綿延、古樹繁茂,此地摩崖石刻歷經千年風雨侵蝕,不少碑文字跡已模糊難辨。如今,借助數字技術,它們正在重煥新生。
游客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陽市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內參觀(2024年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浯溪碑林是中國南方頗具代表性的露天摩崖石刻群,現存石刻500余方,年代跨越唐代至民國,內容涵蓋詩文、題記與銘文等,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志趣、政治抱負及對書法藝術的崇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唐中興頌》,由唐代文學家元結於公元761年撰文,書法大家顏真卿於771年應元結之邀書寫後鐫刻於崖壁。因文辭雋永、書法精妙、石材優良,該石刻被譽為“文絕、字絕、石絕”,在中國摩崖書法史上獨樹一幟。
受《大唐中興頌》影響,千餘年來,眾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於浯溪題刻詩文,形成了一部鐫刻在山石之間的文化史。然而,受自然風化、生物侵蝕等因素影響,如今部分石刻字跡模糊,搶救性數據採集工作刻不容緩。
2023年,湖南啟動“浯溪碑林—中國石碑石刻數字煥活計劃”,通過高精度圖像採集和計算機視覺算法,對碑刻進行亞毫米級精度的數字還原,已完成對300余方碑刻的數字重建。此次“修復”並非對石刻本體進行物理干預,而是依託數字手段實現影像還原與可視化重現。
這是位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市的浯溪碑林一景(2021年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只要刻痕深度大於0.01毫米,我們就有信心還原它。”項目負責人孔皓説,團隊從數十個角度採集每塊石碑的圖像,經算力疊加處理,精準還原已風化碑文的筆畫細節。“當那些幾乎已看不清的碑文在屏幕上重新變得清晰,我們仿佛穿越千年,看到文人們在崖壁揮毫。”
項目數字成果被用於構建開放的數據&&,供觀賞、研究和文創開發之用。公眾可通過“數字浯溪”微信小程序在線臨摹碑帖、瀏覽註釋,並沉浸式漫游碑林。線下的浯溪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亦成為熱門打卡地,游客可瀏覽數字還原後的碑文,通過互動屏幕與數字人元結對話,體驗虛擬雕刻、數字碑拓等項目。
“通過數字化保護,《大唐中興頌》從石刻中躍然而出,變得更加親近。”湖南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理事長李武望説。
湖南省金石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平&&,浯溪摩崖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藝術和學術價值。現代科技的應用,讓這些珍貴文化遺産得到保護和傳承。
浯溪摩崖石刻數字化是湖南省文物保護利用重點工程之一。當地政府希望通過數字技術,讓更多人了解歷史文化。這一探索正延伸至更廣領域。
這是浯溪摩崖石刻修復前(左)與修復後(右)(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湖南芒果數智開發的“山海”應用程序打造出“24小時不打烊”的虛擬博物館&&。用戶可在手機上360度欣賞“馬踏飛燕”、劉賀玉印、馬王堆素紗單衣等“國寶”文物,細節纖毫畢現,甚至超過現場肉眼所見。該&&還推動博物館資源與文創、動漫、影視、游戲等産業融合,支持創作者通過智能合約使用數字文化資産,實現內容共享與再創。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正改變公眾與歷史文化的聯結方式。在浯溪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游客羅文婧感慨數字技術帶來“穿越入畫雲游浯溪”的體驗。她特意在館內購買了一枚3D打印書簽,書簽上刻有“何千萬年”四字,正是出自《大唐中興頌》末句:“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她説,希望元結和《大唐中興頌》的精神“一直伴隨着我們讀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