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們的理想都實現了嗎?”2月23日,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初級中學七年級學生鄭嘉樂在六朝博物館內,同雨花&烈士紀念館的講解員一起,為現場的同學與市民們帶來一場別樣的思政課。
別看鄭嘉樂今年只有13歲,她做小講解員已經有5年時間。5年裏,鄭嘉樂在老師的帶領下,先後在六朝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雨花&烈士紀念館等博物館擔任志願者,為游客提供講解服務。
此次,她與高校教師、中小學負責人、各行業青年一道被邀請參加“南京思政好聲音:博物館裏的中國”——南京市大中小學一體化館校合作推進會暨“南京博物館學校”思政育人項目啟動儀式。
讓文物“説話”,讓信仰扎根。該活動旨在落實全國、省、市教育大會精神,系統推動南京博物館資源有機融入思政課建設,深化南京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和“大思政課”建設,拓展實踐育人新格局。
博物館變成第二課堂
“在博物館裏上思政課”是鄭嘉樂課餘生活中持之以恒做的事。從準備稿件、介紹文物到透過文物為游客講述歷史人物,鄭嘉樂享受這種“文化互動”的過程與魅力。最初,鄭嘉樂做相關志願服務,是為了鍛煉膽量。
後來,她漸漸被革命英烈的精神所洗禮。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常州三傑”之一的惲代英烈士在1919年5月19日的日記裏寫道:“國不可不救!”這讓鄭嘉樂感受到這位100多年前的青年心中的火焰與責任。
她開始結合自身經歷與感悟,通過一件件文物,向來來往往的游客介紹革命烈士的生平與往事。“他們的理想都實現了嗎?當然!如今,蛟龍出海、嫦娥奔月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成為現實……”鄭嘉樂身材清瘦,講解起來卻慷慨激昂。
南京作為國家文物局支持建設的“博物館之城”之一,文博資源豐富,現有150余座博物館,其中備案博物館82座,國家等級博物館19家。雨花&烈士紀念館講解員王笑介紹,在南京,僅革命類紀念博物館就有14家。
這些博物館資源為南京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提供豐富素材和內涵支撐,助力廣大青少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
“南京是一座課本中的城市,在這裡,符號和文字都能變成美麗的風景。”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帶來一場博物館裏的文學思政課。
在苗懷明看來,每一件文物都像一本打開的書。他開設了研究《紅樓夢》的相關課程。課程中,他為學生們設計了6條打卡路線、確定30多處打卡點,帶領學生們前往江寧織造博物館等地參觀,讓他們通過與文物“交流”,實地體驗曹雪芹的過往與生活。
“博物館不知不覺變成第二課堂,課堂的深度與教學的溫度在這裡相融。”對於博物館裏的思政課,苗懷明不禁點讚。
讓更多青少年樹立文化自信
活動現場,南京城墻博物館講解員陳英琦為現場青年講述了《顆粒歸倉》的故事。通過收集南京城墻城磚、讓每一塊城磚“回家”的工程,陳英琦結識了許多來自各行各業、熱愛歷史與文化的人。
他們之中有保護城磚、收藏城磚、無償捐贈城磚的耄耋老人;有助力每一塊城磚順利“回家”的一線青年;有拓印城磚上的文字、記錄歷史印記的高校學生……
在現場,通過講述南京城磚“顆粒歸倉”的故事,陳英琦描繪出一幅熱愛並保護歷史與文化的大眾群像。
陳英琦感受到,如今擁有文化自信的青年越來越多,他們從歷史的學習者真真正正變成文物的保護者。“作為一名文博人,讓更多青年熱愛文博、樹立文化自信,也是我投身博物館裏的思政課的初衷。”
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專業研二學生朱靜雲是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的學生講解員。她也向現場的中小學生發出邀請,希望他們有機會可以前往南京林業大學,感受一棵水杉樹的魅力。
在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內,20余萬棵“樹”在這裡靜靜“棲息”,生命的榮枯在枝條與葉片上盡顯端倪。這裡的每一份標本都用標籤記錄着採集地點、時間、採集人等信息,泛黃紙張上的手寫字,彰顯着記錄人的匠心。
這座始建於1915年的校園博物館,已歷經百餘年的沉澱,其藏品的珍稀度與豐富度都令人驚嘆。其中,鄭萬鈞先生認定水杉新種新屬時所採集的“模式標本”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學校植物標本館中,成為館藏珍寶。
“水杉被譽為20世紀植物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觸碰自然脈搏的同時,我們也能深深感受到老一輩林學家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林業篇章的不懈追求。”朱靜雲説。
諸如此類的特色專題博物館還有很多:南京消防博物館講解員講述着消防事業發展中捨生忘死的大愛篇章;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講解員講解着中醫藥裏的千年瑰寶;南京市手語博物館講解員訴説着一代代特教人不變的執着與無悔;江蘇警官學院博物館講解員以“指尖上的科學”築牢愛國主義情懷的精神橋梁……
讓信仰扎根
日前,“南京博物館學校”思政育人項目正式啟動,項目發布100節“博物館裏的大思政課”。課程實施主體包括大中小學幼兒園各類學校和革命紀念類、歷史文化類、綜合類、藝術類、自然科技類、考古遺址類、高校博物館等各類博物館。
近年來,南京市教育局聯合南京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等部門,積極用好用活文博資源,建強“大課堂”、培育“大師資”、搭設“大&&”,共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
南京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與市文旅局聯合下發《南京市關於進一步利用博物館資源做好中小學教育實施方案》,深化館校合作共建。
在立足校內課堂教學主陣地,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南京市教育局也通過與文旅部門聯手,積極打造校外“行走的課堂”,推廣“15分鐘教育圈”,研發“500娃娃學非遺”“我是信仰傳承人”等館校合作品牌課程。
此外,當地還實施了“種子教師”計劃,探索建立“校進館”“館進校”師資培養“雙進”工作機制。南京市教育局定期組織學校相關老師進館調研和學習,組織博物館教育專員進校了解教育教學需求,探索以學生需求為牽引、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博物館和學校聯合開發的館校合作模式。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劉前樹&&,目前,南京外國語學校與30余家博物館開展館校課程合作。在高郵的運河古道邊,同學們帶着課題,實地探訪古驛站、運河古道、考古工地,對江蘇段運河進行歷史考察,“以具有深度的方式與歷史發生&&”。
“在博物館裏上思政課,讓我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魅力。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自豪!”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六年級五班學生丁聖鍇説。(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