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擰成一股繩 做香“一鍋飯”——“關中第一村”袁家村節前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27 20:13:10
來源:新華網

新春走基層丨擰成一股繩 做香“一鍋飯”——“關中第一村”袁家村節前見聞

字體:

  新華社西安1月27日電 題:擰成一股繩 做香“一鍋飯”——“關中第一村”袁家村節前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澤昊

  春節漸近,陜西禮泉縣袁家村被濃郁的年味緊緊包裹,這些天通往這個小村莊的人流、車流源源不斷。記者融進人群朝村子走去,滿街的大紅燈籠高高挂起,處處洋溢着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同行的一對年輕夫婦,打扮時髦,邊走邊環顧四週拍着視頻,好似踏進一片新天地。“我們是從上海來的,早早地就訂了這裡的民宿,今年春節就在袁家村過了,體驗一把地道的關中年味。”攀談間,兩人流露出格外的欣喜與好奇。

  袁家村,因其品類眾多的關中美食和民俗體驗出名,被譽為“關中第一村”,每年吸引着數百萬游客前來打卡,尤其春節期間日均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袁家村村民敲鑼打鼓迎新年。(受訪者提供)

  這是記者第三次到訪,但當踏入“袁家村”高大古樸牌坊的那一刻,迎面而來的“關中風情”仍會撥動心弦。

  放眼望去,明清式磚木古建的民居紛紛貼上了春聯、挂起了燈籠,錯落有致的青磚灰瓦木椽房檐下,挂滿了一串串紅辣椒和金黃的玉米,熱烈中含着一份質樸;散落四週並擺放規整的石碾、拴馬樁等也貼上了大大的福字,一下子把關中傳統農家年具象化。

  關中特色小吃是袁家村的金字招牌。

  走進小吃街,一街兩旁賣吃食的商鋪門頭打出各色招幌,寫着熱甑糕、粉湯羊血、鍋盔……油潑辣子的鮮香混着各類糕點的甜香,挑動着食客的味蕾。一家名為“厚德麻花”的店門口排起了長龍,新鮮出鍋的麻花成為眾多游客的搶手貨。前店後廠的醋坊、油坊、豆腐坊等門前游客亦是絡繹不絕。

  這是袁家村的辣椒坊。新華社記者王澤昊 攝

  “岐山臊子面、乾縣豆腐腦、西安羊肉泡饃……這些關中傳統美食都能在這裡品嘗,大家可以多留點肚子慢慢轉。”蘭蘭五香幹饃店老闆劉小蘭一邊耐心給游客打包乾饃,一邊推介美食。

  這家幹饃店門口木質牌子格外引人注目,上書“麵粉來自袁家村面坊,菜籽油、調料均來自本村作坊,傳統工藝,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劑……”

  漫步袁家村,幾乎每家店舖門前都挂着類似的牌子,詳細標明食材的來源以及&&方式。

  不同於那些風景旖旎、歷史悠久的村落,袁家村緣何能常年保持現象級的火熱?這小小的“誓言牌”點出了背後的邏輯——品質。

  自2007年轉型走上鄉村旅游發展道路,從最初零星的幾家農家樂,發展成為赫赫有名的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的業態不斷豐盈,對食材的把關卻一直不變。

  “不論是辣椒面、菜籽油等調料品,還是端上桌熱氣騰騰的臊子面、滷肉等,村裏所有吃食的原材料由村集體集中採購,統一供應,實行閉環管理。”袁家村村委會副主任王琪説,“真材實料,加之地道的手藝,游客肯定愛吃。”

  全村“擰成一股繩”才能做香“一鍋飯”。像酸奶坊、咖啡店、酒吧、民宿等各類商鋪,都有村集體力量做支撐。袁家村62戶村民全部參與30多家農民股份合作社,形成了“人人參股、戶戶分紅”的發展格局。

  “有了合作社穩定的分紅,我們多元化經營才敢邁開步子。”38歲的袁旭,投資300萬元把民宿徹底翻新,營業近一年來累計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民宿收益再加上村裏分紅,一年下來我家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

  袁家村的“關中味道”日益飄向更遠。近年來,袁家村開始作為品牌走出去,除了在陜西開設17家城市體驗店,還在青海、山西、河南等地建設了袁家村地域民俗體驗景區。

  袁家村的小吃街。新華社記者王澤昊 攝

  除了美食的狂歡,袁家村還注重將民俗元素賦能鄉村旅游,在康莊老街,匯聚了紡織、皮影、木版年畫等非遺店舖,游客穿梭其中可以體驗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春節期間,袁家村還有一項一如既往的重頭戲——關中社火、舞龍舞獅、唱大戲、皮影戲等民俗演出,讓游客們一飽眼福。

  “與其説袁家村是在售賣美食、非遺,不如説是在售賣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來自湖南的張先生感嘆道。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袁家村依然車水馬龍。村口處裝扮華麗的大舞&已佈置就緒,除夕夜的千人火鍋宴,靜待村民與游客的歡聚,開啟蛇年的新希望。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