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1日電 題:蟒蛇河蝶變記
新華社記者鄭生竹
盛夏時節,蜿蜒流淌的蟒蛇河畔蟬嘶如雨,微風拂過柳條,幾名釣友頭頂漁夫帽,端坐於樹下。彩虹公路沿河伸向遠方叢林,烈日炙烤着柏油路面,“嗖”的一聲,一隊公路自行車疾速駛過,帶來幾絲涼意。
市民在蟒蛇河沿河公路上騎行。(葛晨 攝)
蟒蛇河,名字聽上去令人生畏,其實河內並無蟒蛇聚集,作為裏下河地區一條重要泄洪通道,因河道彎曲形如蟒蛇而得名,全線40多公里,由西向東流經江蘇鹽城。
“沿河公路以前只是一條騎行線,沒想到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徐瑋是鹽城當地一名騎行愛好者,見證了少人問津的蟒蛇河沿岸地帶,變成一處遠近聞名的“郊野公園”。每到春秋兩季,沿河兩岸扎滿露營的帳篷,市區居民不惜開車大半個小時來此休憩。
被當地人視為母親河的蟒蛇河,在成為“寶藏”郊游目的地前,河水一度污染嚴重、沿岸環境臟亂差。2016年,屬地鹽城市鹽都區政府啟動蟒蛇河系統治理工程。
清淤、開挖、拓寬,疏浚是治理蟒蛇河的第一步,河道清理的效果立竿見影,昔日淤塞不暢的蟒蛇河得以“舒展筋骨”,但水質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蟒蛇河發源地大縱湖,到幾十公里沿河岸線,散落着圍網養殖塘口、磚瓦砂石場,讓這條天然河流不堪重負。
污染在水裏,根子在岸上。“要讓蟒蛇河輕裝上陣,終究要停止過度開發。”江蘇大縱湖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介紹,蟒蛇河裏曾有大量網箱,鹽都區相關部門治理時下決心清退了3598畝養殖場、拆解了57戶住家船,陸續搬遷沿河工廠。為解決沿河而居的住戶污水直排問題,水務部門將沿河31個村居的生活污水納入鎮街污水處理廠管網,或就地新建微型處理設施。
治理後的蟒蛇河水清岸綠。(顧正山 攝)
“在清淤治污基礎上,以水為魂,實施水利工程生態化,提升蟒蛇河的‘顏值’。”鹽都區水務局副局長沈國亮説,為了將閘站、涵洞、橋梁改造設計成景觀,當地水務部門費了一番心思,巧妙融入治水和民居文化,這些水利設施沿途鋪展開來,形成移步換景之效。同時,沿河兩岸分段栽培濱水植物,蟒蛇河逐漸變成一條四時有景的生態廊道。
春季的玫瑰、夏季的馬鞭草、秋季的粉黛亂子草……隨着季節輪換,攝影師顧正山鏡頭下的蟒蛇河色彩鮮明。從蟒蛇河治理改造伊始,他就在跟蹤記錄這條河流的變化。“最為中意的是一張東方白鸛飛越河面的照片,水質改善自然引來百鳥翔集,這樣的精彩瞬間越發多見。”顧正山説。
彩虹公路穿過蟒蛇河。(顧正山 攝)
蟒蛇河成為生態廊道後,還不斷釋放富民紅利。依河而建的鹽都區大縱湖鎮興湖社區,是江蘇省扣蟹培育基地,狀如紐扣的蟹苗對水質要求極高。“以前稻田裏的蟹苗腮體發黑,達不到質量要求,每畝産量僅兩三百斤。”興湖社區黨總支書記楊秀全説,稻蟹共養需引入蟒蛇河水,河水水質改善後,蟹苗畝産達到四五百斤。“現在蟹苗腮體變白了,量質齊升後,每畝蟹苗養殖年增收好幾千元。”
今年5月,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聯合江蘇省水利廳及有關單位,對蟒蛇河治理工程進行聯合驗收。驗收組一致認為蟒蛇河系統治理成效明顯、管護機制完善,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目標,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典型經驗。
蟒蛇河畔馬鞭草成片。新華社記者鄭生竹 攝
“良好生態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鹽都區委書記馬正華説,蟒蛇河生態廊道發揮串珠成鏈之效,將散落在轄區內的裏下河水鄉等文旅資源有機整合,推動生態和文旅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走進來、留下來、還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