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的梅溪鎮,正是鮮食橄欖豐收的季節。橄欖大戶張孔江把記者邀進橄欖林中搭建的小屋,山風吹過,房前屋後橄欖墜地的聲音響成一片。
梅溪鎮橄欖種植面積達6萬畝,全縣約80%的橄欖産自這裡。然而,梅溪橄欖曾遭遇一段低谷,由於氣候變化,老品種橄欖的品質大幅降低,價格上不去,種植戶也沒了信心。
張孔江正在採摘橄欖。新華社記者李昊澤 攝
“幸好發現了這棵‘功勳樹’,才有了現在的良種橄欖‘梅香二號’。”張孔江指着一棵茂盛的橄欖樹説道。十幾年前,苦苦尋覓良種的張孔江,偶然發現這棵樹上的橄欖備受松鼠青睞,摘下一嘗,果子香氣十足、回甘悠長,便取下樹上枝條做嫁接穗,向鄉親們推廣種植。
隨後幾年裏,鎮裏“梅香二號”的産量很快提了上來,成為梅溪橄欖的“拳頭”品種。“價格最好的時候,一棵樹上産的幾百斤橄欖,就能換來一輛小轎車。”張孔江笑着説。
橄欖清火利咽、回味甘甜,但剛入口時的苦澀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如何讓這個小眾産品成為更多消費者的“心頭好”? 為了打開市場,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當地政府引導梅溪橄欖走上了精深加工的道路。不斷推出的橄欖汁、橄欖露等産品,成為梅溪橄欖進軍一線城市、打動年輕消費者群體的“敲門磚”。
位於梅溪鎮石湖村的閩清廣源橄欖食品有限公司,從福建農林大學引進“青漬橄欖加工技術”,一顆顆新鮮橄欖在車間裏經過數道工序,變身為表皮帶着甜味的甜橄欖,苦澀味被大大沖淡。“腌制後的甜橄欖更容易被接受,吸引了很多新的橄欖愛好者。”石湖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孟興説,從石湖村出産的甜橄欖,訂單遍佈全國,甚至遠銷海外,在美國“唐人街”大受歡迎,成為每斤能賣到15美元的“尖貨”。
一些農戶也嘗試着用網絡直播為橄欖拓寬銷路,北溪村村民江和清就是其中的代表。
下午3點,記者來到江和清的農場時,他剛結束午間時段的直播,直播間外裝卸橄欖的貨車來往不停。“現在每天出貨至少2萬斤,最多能有5萬多斤!”江和清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直播間裏既賣果,也引客,不少客人在直播間裏下單嘗鮮後,成為線下購買橄欖的回頭客。
今年橄欖開始大量採摘以來,江和清時常要忙到凌晨2點。“累點沒關係!賣橄欖就像吃橄欖,先苦後甜,苦短甜長,這就是幸福的味道。”他笑着説。朝夕相伴的橄欖,成了梅溪鎮農人們的“致富果”。2023年,梅溪鎮橄欖全産業鏈總産值預計近30億元,橄欖種植戶戶年均收入預計可達10萬元。(記者李昊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