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6/ 27 13:09:24
來源:新華網

耕地冬做“牧場”夏收糧

字體:

  新華社西寧6月27日電(記者陳傑)每天早上,李生軍都會背著一籮筐青草走進自家羊圈,隨著“咩咩”的叫聲此起彼伏,300多只羊很快便將新鮮青草一掃而空。

  就在幾個月前,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鄉東山村村民李生軍還在耕地上養殖肉羊。

  因山大溝深、自然氣候條件限制,東山鄉農作物僅一年一熟,種糧收益低。一些人為了增收,紛紛買來羊羔,在耕地上育肥肉羊,部分農田因此撂荒多年。“一畝地種糧收入2000多元,如果養羊,收入能翻幾倍。”李生軍説。

6月22日拍攝的李生軍養殖的肉羊。新華社記者陳傑 攝

  2021年,當地開展耕地撂荒調查,基層幹部逐地塊排查摸底,深入每家每戶做思想工作。“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産,遏制耕地‘非農化’是政策要求。”東山鄉鄉長呂志成多次到村民家裏動員復耕,可羊離開耕地後沒有地方養殖,大家仍持觀望態度。

  一邊要嚴格保護耕地,一邊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如何在保障糧食作物種植的基礎上維護群眾利益?這讓呂志成犯了難。

  針對核查出的撂荒耕地,東山鄉分類建立精細臺賬,精準制定復耕復種措施。趕在今年春耕之前,呂志成走村入戶宣講政策,讓村民認識到保護耕地的重要性,增強耕地保護意識。

  “冬天耕地閒置的時候,只要不破壞耕地,羊可以再趕上去嘛。”呂志成告訴村民,先把糧食種上,鄉上會幫著尋找養殖羊的地方,以消除大家的後顧之憂。

  經過協調聯繫,已經有5名村民將羊遷到了東山鄉聯大村的一處養殖場。呂志成説:“未來,東山鄉計劃建設光牧互補養殖基地,板上發電,板下養殖,讓大家的羊都有地方‘安家’。”

  今年3月,被呂志成的堅持所打動,李生軍賣掉了去年養殖的育肥肉羊,將剩下的300多只羊趕進了自家院落。雖然現在少養了一些羊,李生軍的收入會受到影響。但他告訴記者,如果大家都養羊,糧食産量就會減少,耕地種糧更加重要。

  如今,東山鄉過去用來養殖牛羊的土地都已披綠。李生軍在耕地種上了馬鈴薯,因為去年冬天有羊糞改善土壤肥力,目前馬鈴薯根莖長勢旺盛。“一畝地馬鈴薯産量預計能增加2000多斤,多掙1000元應該沒問題。”李生軍説。

6月22日,李生軍在種植馬鈴薯的耕地中清除雜草。新華社記者陳傑 攝

  作為青海省農業大縣,互助縣耕地面積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八分之一。2021年以來,互助縣復耕撂荒地總計約2.9萬畝,整治率為97.6%。

  “在保持耕地屬性不變的前提下,農閒時節可考慮滿足農民的牛羊養殖需求。”青海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王德瑜説,“一地兩用”在守住耕地紅線的同時,也有效提升了耕地利用價值,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7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