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11月18日電(記者王豐)精準協作演奏《歌唱祖國》的“機器人樂隊”;支撐數千公里超遠程機器人手術的衛星通信鏈路;為十五運打造堅韌數據安全“保護盾”的量子加密技術……走進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現場,記者看到,撲面而來的“數智化”氣息讓人印象深刻,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量子計算等硬核科技,正從實驗室走向車間、農田、港口和城市治理一線,成為“科技賦能産業”新密碼。

這是11月14日拍攝的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本屆高交會以“科技賦能産業 融合共創未來”為主題,集中展示5000余項代表全球科技前沿的新産品、新技術、新成果。記者走訪發現,本屆高交會的“數智化”浪潮呈現三大核心亮點:AI效能持續凸顯、機器人産業實用化轉型、國産算力生態不斷優化。
AI技術産品在本屆高交會上展現出更加務實的特點,“大模型競賽”逐漸轉向“行業深水區”,“大模型+行業應用”矩陣覆蓋製造、能源、金融、政務等十余個垂直領域,AI技術為各行各業賦能的效能持續凸顯。
如憑一句話生成3D場景,騰訊混元大模型有望為工業設計、游戲開發等領域提供降本增效的新工具;探跡科技現場展示了數字員工在製造業等複雜業務場景中的智能決策與執行能力;萬興科技通過“AI+視頻創意”“AI+文檔效率”等各類創新應用,展示“國産AI+創意軟體”最新的市場化成果……
值得關注的是,AI正從“頭部專享”走向“普惠共享”。多家初創企業推出低代碼AI開發平台,讓非技術人員也能微調模型、部署應用。一位參展工程師&&:“AI的價值不在參數多少,而在解決多少真實問題。”
機器人展區同樣保持着超高熱度。從走路、揮手到協同搬運、對抗穩定、工業交互,本屆高交會上的人形機器人正告別“炫技表演”,邁向“産線剛需”,它們不再只是“能動”,而是向“能做事”邁進。

11月14日,觀眾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觀看機器人搏擊比賽。新華社發
在宇樹科技展區,人形機器人演示着“近身對打”——出拳、閃避、側踢動作連貫,面對推搡與衝撞依然能穩住姿態;在傅利葉展區,兩台負責搬運和分揀的機器人分工明確、流程清晰、節奏連貫,用“場景鏈條”展示機器人的任務能力,呈現出具身智能在工業環境中的協作潛力……
這種“實用化轉型”背後,是成本下降、可靠性提升與場景理解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機器人産業鏈的上游能力也在快速成形,如深圳市信步科技的工控主板已在多品牌人形機器人上實現量産應用。該公司工作人員説:“我們把最底層打牢,機器人才能在上面‘長出’不同的能力。”
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産算力生態不斷優化成為本屆高交會上的另一亮點。通信容量高達50G的“深圳星”支撐了數千公里超遠程機器人手術案例;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與華為搭建的電力行業量子加密專網,實現了十五運電力指揮中樞到保電指揮部全鏈路、端到端電力通信量子加密。

觀眾正在參觀昇騰384超節點。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在“基於昇騰的國産AI生態主題特展”展出的昇騰384超節點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參觀。據悉,這一“算力巨獸”由12個計算櫃和4個總線櫃組成,將多個384超節點組成十萬卡級的超節點集群,最大算力可達300PFLOPS,能夠支持更大規模的模型訓練需求;其內部AI處理器間通信帶寬較傳統架構提升15倍,使數據交互更流暢。
“我們通過共建國産算力生態,讓華為昇騰算力具備規模化應用基礎,推動國産算力從硬體到軟體的全鏈條自主可控,助力國內AI技術在各行業蓬勃發展。”大灣區昇騰算力應用創新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哲學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