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先生深刻影響了20世紀物理學發展進程。先生不僅作出了卓越的學術貢獻,更啟迪了無數後輩對科學真理的追求。
第一次見到楊先生,是在1992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慶祝先生七十華誕舉辦“非線性科學與理論物理學術報告會”。我當時剛本科畢業,清晨便趕到會場,恰巧坐在先生身後。那時尚無PPT,只見前輩們手執膠片,邊寫邊講,將熟記於胸的複雜原理娓娓道來。我至今記得楊先生在會上説過的一句話:對年輕人而言,聽這樣的報告未必立刻有收穫,但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時刻,你會發現當年聽到的會影響你的一生。短短數年後,我便真切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分量。
2001年,我開始在中國科大組建實驗室,開展光量子信息研究工作。2004年,我們國內的團隊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五光子糾纏,推動中國的量子信息實驗研究躋身世界前列。楊先生對這項成果十分感興趣,我得以第一次與他面對面長談,整整一個上午。末了,先生還邀請我到家中做客。
交談中,我深切感受到,雖然先生已屆高齡,但思維依然十分清晰,對量子信息這樣的新興領域充滿孩童般的好奇與熱情。這或許正是他成為物理學大師的根本所在。楊先生對我們的研究給予充分肯定,並意味深長地説:“激光有無限的未來。”臨別時,先生贈我《楊振寧文集》,並鼓勵我儘早全時回國。
2008年,我在國外的超冷原子技術積累已較為充分,全時回到中國科大工作。2009年,楊先生在接受《知識通訊評論》採訪時曾説:“這新領域叫作‘冷原子’研究,現在是一個最紅的領域……這個領域還要高速發展,在50年代可以説是理論走在前面,現在則是實驗帶着理論走……”先生的洞見給予了我們巨大的信心。隨着我們在光與冷原子量子信息研究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先生不僅持續給予關注,更先後數次堅定而熱誠地為我提名國內外的重要學術獎項。對我而言,這不僅是學術上的肯定,更是精神上的托舉,那份信任與期待,成為我不斷前行的深層動力。
先生的一生,是科學探索的典範,更是精神傳承的燈塔。他的名字,早已超越個體,成為中國科學崛起與文化自信的象徵,他給予的智慧與勇氣將永遠激勵我們,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創新、不斷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潘建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