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餐廳從食客下單到上菜僅需兩三分鐘疑似用預製菜 專家建議預製菜應在飯店菜單上明示標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6 07:41:08
來源:法治日報

一些餐廳從食客下單到上菜僅需兩三分鐘疑似用預製菜 專家建議預製菜應在飯店菜單上明示標注

字體:

漫畫/李曉軍

  調查動機

  連日來,羅永浩發文吐槽西貝一事引發社會對預製菜的廣泛關注。

  第三方調查機構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預製菜市場規模預計達6173億元,同比增長27.3%。雖然預製菜市場發展迅速,但目前信息不透明問題突出,消費者對預製菜認知模糊。

  什麼是預製菜?飯店使用預製菜要不要向消費者公開?如何公開?帶着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我到飯店來吃飯,就是要吃新鮮的,要是上預製菜,不如自己網上買點”“能接受預製菜,但你得明確告訴我這是預製菜,吃也得吃得明明白白”“哪些是預製菜,哪些不是,菜單上應該標注,讓消費者自己選擇”……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天津等地10多家餐飲店,多位用餐消費者如是説。這些餐飲店中不少疑似使用了預製菜,但其中只有一家店明示使用了預製菜。

  受訪專家認為,預製菜作為食品工業化的産物,其快速發展反映了市場效率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食品安全和消費者知情權的挑戰,公開預製菜信息極其必要。

  餐廳是否用預製菜

  消費者對此不知情

  9月13日晚,記者來到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快餐店就餐。正值晚飯高峰期,就餐客人很多且前面還有幾十桌客人排隊。店內明廚明灶,廚房內部灶&為電灶,一排8個。

  下單時,記者詢問店內的服務員香辣魷魚這道菜是否可以不加辣,服務員回應稱,這道菜的醬汁都是調好的,無法免辣。

  下單後,記者來到小料&旁通過窗口觀察廚房的工作情況。只見一個放着魷魚的小鍋被放在灶&上,翻炒約一分鐘後加入一包調製好的袋裝醬汁,再翻炒20秒左右,一道菜就做好了。

  記者算了下,從下單到上菜,僅用時3分鐘。

  “魷魚是通過中央廚房提前配好的。”店裏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記者看到,店裏貼着“小灶現炒”的宣傳標語,但沒有標注是否為預製菜的提示。

  9月14日中午1點多,記者來到北京朝陽的另一家快餐店就餐,店裏顯著位置張貼了菜品加工等級劃分公示牌,其中共有三種不同的顏色。綠色代表餐廳現做,黃色代表半預製(部分原料在自有中央廚房處或供應商處經漂燙、過油、鹵制等工序,預製成半成品,通過冷鏈物流,在餐廳現場烹飪出品),紅色代表復熱預製(原料在自有中央廚房處燒製成熟品,經冷鏈物流,在餐廳復熱出品)。

  在門店自選&上,各式各樣的菜放在盤裏,菜名後面標注了不同顏色的圓圈。

  記者點了一份糖醋排骨,這在該門店屬於半預製菜。“中央廚房先做好,到店後加水放到專門加熱的設備里加熱就可出鍋了。”工作人員大方地説道。

  這是記者近日在北京、天津走訪的10多家餐飲店中,唯一一家明示使用了預製菜的商家。多個商家疑似使用預製菜,出餐速度一個比一個快,有的從下單到出餐兩分鐘左右就搞定了,但都沒有明示是否使用了預製菜。

  多位在店裏用餐的消費者向記者&&,自己關注到了這幾天羅永浩與西貝關於是否使用預製菜之爭,“飯店是否使用預製菜,還真不清楚,但有必要和消費者説清楚”“只要能確保安全,可以使用預製菜,但價格上不應該當新鮮菜來賣”。

  來自天津的消費者李女士説,自己帶孩子去外面吃飯時,為了讓孩子吃得新鮮、營養、健康,經常點一些餐廳推出的兒童餐,有些兒童餐價格比成人餐高出一截,“最近看到報道説一些兒童餐也用了預製菜,感覺自己被騙了”。

  對此,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馬麗紅律師説,預製菜作為食品工業化的産物,其快速發展反映了市場效率需求。從法律角度看,預製菜並非“原罪”,只是因其生産鏈條長、添加劑使用多、加工環節隱蔽等特點,極易導致信息不對稱。

  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也曾公開&&,發展預製菜産業,既是我國居民消費升級、食品加工業不斷做大做強的有力體現,更是三産融合,推動鄉村振興,農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已成為各地促進經濟增長、助力農産品深加工、減少資源浪費、培育新增長極的重要抓手。

  界定存在模糊之處

  與消費認知有差異

  2024年3月21日,六部門聯合&&《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明確:預製菜也稱預製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産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産品標籤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既然有相關標準,為何預製菜仍引發諸多爭議?

  受訪專家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兩方面:一方面,在一些消費者認知裏,對預製菜的概念、範圍要大於有關部門的相關規定;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商家使用預製菜的知情權沒有得到滿足。

  “在商家眼裏,中央廚房提前做好的預包裝食品,在門店進行簡單加工的不算預製菜;但在我們眼裏,這些都是提前做好的産品,非現做的、沒有‘鍋氣’的就是預製菜。”採訪中,有不少消費者向記者&&。

  天津市的王先生幾年前經常點外賣,但現在他對此十分抗拒,如果非要出去吃,只去有原材料展示的店裏用餐。“我看了這兩年的新聞報道,其中曝光了不少外賣商家用批發價兩三元一包甚至過期的料理包,我感覺不少預製菜已經放了很久,吃起來不健康、沒營養。”

  北京市民張先生説,他對預製菜並沒有太多偏見,但有些商家打着“現炒現賣”的幌子,以預製代替現做,價格甚至比現炒的還要貴。“這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到外面花這個錢不如自己買份料理包回家操作。”

  馬麗紅説,在實際執行中,行業內對於一些邊緣情況的界定可能仍存在模糊之處。例如連鎖企業中央廚房提前配好的菜和一些飯店自製的預備菜。前者不在《通知》規定的預製菜範圍內,但在很多消費者眼中其就是預製菜;後者按照《通知》有些屬於預製菜,但大多數消費者並不這麼認為,並且二者在安全風險、監管要求上差異顯著。建議通過立法對其進一步明確。

  強制公開詳細信息

  建立國家溯源&&

  採訪中,大多數消費者&&,其本質上並不反對和排斥預製菜,方便安全、物美價廉的預製菜很多時候更能滿足普通老百姓的即食需要,“真正討厭的是一些餐廳偷偷使用預製菜,或明明是預製菜卻非得標榜自己現炒現賣,而且價格方面嚴重不合理”。

  據公開報道,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專家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通知》要求,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在馬麗紅看來,當前雖要求食品標注基本信息,但預製菜的添加劑使用、復熱工藝、營養含量等關鍵細節常被忽視,需通過專項立法和技術手段強化公開,建議分步進行推進。

  ——從法律層面上,增設“預製菜標識義務”,強制要求外包裝及菜單標注“預製菜”字樣,並詳細公示添加劑、過敏原、營養成分及復熱要求。

  ——在&&建設上,由市場監管部門牽頭建立全國統一的預製菜信息追溯電子&&,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構建全國統一或區域協同的預製菜信息追溯&&。企業將原料採購、加工過程、檢測報告等信息實時錄入,消費者通過掃碼等方式可便捷查詢,並接入企業信用系統,對違規者公開曝光。

  ——加強社會共治,鼓勵第三方機構開展預製菜評級,通過消費者協會監督商家公示行為,形成“法律強制+技術賦能+社會監督”的立體框架。

  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會常務副會長段威建議,為確保實施效果,市場監管部門應進行常態化抽檢,對虛假標注、隱瞞信息的行為實施高額罰款乃至市場禁入。建立行業信用檔案和認證機制,對守信合規的企業給予正向激勵,形成“有責必擔、失信必懲”的市場環境。

  “國家層面正制定與預製菜有關的規定,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已試點推行‘預製菜溯源碼’制度,要求企業錄入産品信息,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也在積極作為,規範行業經營行為,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段威説。(記者 韓丹東 見習記者 王宇翔)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