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就業季,一些唯利是圖的培訓機構盯上部分以職業資格證作為就業門檻的職業領域,給出“交錢包過”的誘人承諾。但實際上,考生不但不能順利“拿證”,還有可能面臨處罰。考證“交錢包過”影響社會誠信、損害教育公平、破壞法律秩序。監管部門要持續升級技術防控手段,提高違法違規成本;考生們也要破除投機心態,避免陷入培訓機構的“證書變現套路”。
記者:尹思源
編導:徐寧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眼下正值就業季,一些唯利是圖的培訓機構盯上部分以職業資格證作為就業門檻的職業領域,給出“交錢包過”的誘人承諾。但實際上,考生不但不能順利“拿證”,還有可能面臨處罰。考證“交錢包過”影響社會誠信、損害教育公平、破壞法律秩序。監管部門要持續升級技術防控手段,提高違法違規成本;考生們也要破除投機心態,避免陷入培訓機構的“證書變現套路”。
記者:尹思源
編導:徐寧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