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學生微信號、盜取兒童電話卡、以“兼職”名義誘導撥打詐騙電話
警惕!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學生實施電詐
暑期,中小學生閒暇時間多,出行、出游、在家獨處時使用手機、電話手錶等電子産品的概率大,一些不法分子在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動起了歪心思。
租借學生微信號、盜取兒童電話卡、打着“兼職”名義誘導未成年人撥打詐騙電話……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方式,試圖利用孩子進行電信詐騙,學生和家長應如何辨別和防範?記者進行了採訪。
租借學生微信賬號,冒充熟人實施詐騙
每天以100多元的價格租用學生微信號,而且是先付款後租用,真有這樣的好事?小心背後的風險!
不久前,北京的一名中學生王某就踩了坑。他在微信群看到一條“租用微信賬號”的廣告,對方承諾“不影響正常使用,每天結算租金”。心動之下,王某出租了自己的微信賬號。幾天后,該賬號因涉嫌詐騙被凍結,警方找到他配合調查。原來,不法分子利用他的賬號冒充熟人實施詐騙,涉案金額高達數萬元。
王某的遭遇不是個案。
進入暑期,多地公安機關通報,有不法分子以“短期租賃”“借用刷票”為名,誘騙學生出租個人微信賬號,隨後利用這些賬號實施電信詐騙、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一些學生不僅賬號被封,還可能面臨法律追責。
“微信等社交賬號採取實名制管理,出租、出借賬號行為涉嫌違反&&規則。賬號實名登記信息指向號主,即便使用者非本人,若涉及違法犯罪,號主同樣要承擔相應責任。”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高級律師範鈺介紹,一旦出租的賬號被用於實施犯罪,號主有可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實踐中,賬號出租者即便不知對方租用賬號用於違法犯罪活動,如果未能核實對方用途或存在明顯不合理的高額回報,仍需承擔相應責任。”范鈺説。
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民警王佳提示:不輕信“高價租號”廣告,任何要求提供賬號、密碼的行為都可能是詐騙;不幫陌生人解封賬號,避免被利用從事非法活動;加強賬號安全保護,定期修改密碼。
盜取兒童手錶電話卡,發送釣魚短信、撥打詐騙電話
某地多名小學生家長近日收到短信,給孩子電話手錶辦理的附屬電話卡因涉詐被封停。家長反映,孩子們曾在校外被陌生人以手機沒電為由借電話手錶打過電話,返還後的電話手錶無法再接打電話。
檢查發現,電話手錶裏的電話卡不翼而飛。“丟失了一張電話卡,沒有其他損失,我們就沒放在心上。”直到收到封停短信,警察上門調查,家長才意識到電話卡被用於詐騙了。
這些被偷走的電話卡,正成為境外詐騙集團的“幫兇”。
根據多名學生的描述,警方立即開展追蹤偵查,打掉了一個橫跨福建、江西、湖南三省,專門盜用兒童電話手錶電話卡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團夥。嫌疑人通過境外聊天軟體,以每張200元的價格將盜取的電話卡賣給詐騙團夥。這些卡被用於發送釣魚短信、撥打詐騙電話,單張卡日均産生30余次異常通信記錄。
“電話手錶中的電話卡具備通話及流量使用功能。”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歷下分局刑偵大隊新型犯罪偵查中隊中隊長侯玉鑫説,不法分子抓住了孩子們社會經驗不足、辨別能力較弱,往往又樂於助人的特點,便將目光投向他們。
侯玉鑫介紹,騙子通常謊稱手機欠費或丟失,接近孩子並借用電話手錶,伺機竊取電話卡或替換成廢卡。不少騙子還會以“掃碼領獎”“游戲充值”“解除防沉迷模式”等為由,引誘孩子們在指定&&上“刷單”。
侯玉鑫提醒,家長一定要幫孩子樹立反詐意識,叮囑孩子不要輕易將電話手錶、手機等通信工具出借給陌生人。家長也要告訴孩子,成年人求助一般會找成年人,基本不會找未成年人。
家長可以為電話手錶設置複雜密碼或圖案鎖,防止他人未經允許使用,並根據孩子的實際使用情況設置功能權限。家長還可以將重要&&人設置為電話手錶的通話“白名單”成員,僅允許與可信&&人通話,從而減少被詐騙的風險。
“一旦發現兒童手錶的電話卡被盜或丟失,要立即&&運營商挂失賬戶、登出被盜電話卡,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侯玉鑫説,如果不幸遭遇詐騙,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提供相關證據,協助警方打擊犯罪。
發布虛假兼職信息,讓未成年人成為詐騙“傳聲筒”
浙江杭州15歲的初中生小張酷愛電競游戲。前段時間,一個“接單微信群”裏“幫人打游戲一小時能賺120元”的群消息讓他頗為動心。
小張隨即添加了“客服”微信。“對方讓我準備兩部手機,還要下載一款沒聽説過的聊天軟體。”“客服”讓小張在一部手機的聊天軟體上打開視頻通話,用另一部手機撥通指定電話,小張全程不需要説話,只需用視頻通話的手機對準打電話的手機,通話內容都由“客服”直接溝通。
電話裏都在説什麼?小張事後回憶,“客服”會報出對方姓名,稱其半年前開通了某直播會員功能,現在要續費,如果對方需要取消,便引導其下載軟體。就這樣,小張充當“人體手機接口”,兩小時打了幾十通電話。
完成“任務”後,小張向對方索要240元酬勞,卻發現已被拉黑,電話卡也被凍結。意識到被騙,小張將此事告知父母,父母趕緊帶他報了警,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這是利誘、拉攏、招募未成年人參與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典型案例。”杭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六大隊二中隊中隊長羅永此告訴記者,詐騙分子以“輕鬆+高薪”為誘餌,誘惑未成年人出借電話卡、充當“人體手機接口”,為詐騙分子實施犯罪提供便利。
“涉及‘代發短信’‘代打電話’‘出租電話卡、銀行卡’等有償行為,均可能涉嫌違法犯罪,遇到後應立即拒絕並向公安部門舉報。”羅永此&&,對於含“門檻低”“輕鬆”“高薪”等字樣的兼職廣告,要保持高度警惕。
羅永此建議,找兼職要查看企業相關信息或在官方招聘&&核驗僱主信息,切勿輕信僅通過私人社交賬號發布的招聘信息;凡是要求先交押金、下載小眾APP、提供銀行卡等的兼職,均存在詐騙嫌疑,遇到類似情況,要立即向家長、老師報告或向警方求助,可撥打反詐專線“96110”。(記者 王 洲 王 者 竇瀚洋)
如何有效防範電信網絡詐騙
暑期,學生群體遭受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呈高發態勢。電信網絡詐騙有哪些形式?如何有效防範?遭遇詐騙後如何應對?
湖北省反詐中心民警李奎介紹,學生群體暑期遭遇的電信網絡詐騙主要有5類:
兼職刷單類。詐騙分子發布虛假兼職信息,吸引學生參加刷單等任務。“詐騙分子先發放小額佣金,騙取信任後,會進一步誘導下載涉詐應用程序,通過做‘大任務’賺大額佣金,讓受害人不斷加大投入。”李奎説。
機票退改簽類。詐騙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飛機故障、航班延誤為由,主動提供退款、理賠或改簽服務,誘導受害人點擊鏈結,進而實施詐騙。
購買演出門票類。詐騙分子在社交&&或二手交易&&發布虛假門票信息,以“中介費”“保證金”為由要求轉賬匯款實施詐騙。
買賣網絡游戲賬號和裝備類。詐騙分子在游戲論壇、交易&&上尋找目標買家或賣家,引導其進入虛假交易&&或釣魚網站,最後以資金凍結或操作失效等為由,誘導受害人向指定賬戶轉賬實施詐騙。
教育機構退費類。詐騙分子偽造機構退費的官方文件,以快遞信函、群發短信或社交&&私信等形式發送給受害人,誘導受害人添加虛假客服人員,引導其在虛假&&操作退費或向指定賬戶充值轉賬。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六大隊二中隊中隊長羅永此介紹,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網絡詐騙中,冒充公檢法的數量上升很快。“詐騙分子通過社交、游戲&&打着‘追星福利’‘免費領取游戲皮膚道具’等幌子,誘騙未成年人上鉤,隨即偽裝成‘民警’‘律師’等與未成年人&&。”羅永此説,詐騙分子還會迫使未成年人獲取家人手機,誘導他們轉賬。
電信網絡詐騙形式多樣且變化快,如何有效防範?李奎提示,未知鏈結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
遭遇詐騙怎麼辦?李奎建議:首先,立刻撥打110報警,請警方對相關賬戶進行緊急止付,及時攔截,防止損失擴大;其次,梳理、收集證據,準確完整記錄對方的聊天賬號、賬戶姓名以及雙方聊天記錄等信息,保存好匯款或轉賬憑證;最後,盡快前往最近的派出所報案。(記者 吳 君 竇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