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送樣就可拿到檢測報告,防曬衣市場暗藏亂象
當防曬“剛需”遇上檢測陷阱……
盛夏時節,防曬衣成為不少消費者對抗烈日的“剛需”,防曬衣市場也呈現爆發式增長。
然而,看似紅火的防曬衣市場,卻暗藏諸多亂象。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從線上電商的不規範宣傳、不專業檢測,到線下商家對檢測的漠視,再到可隨意花錢買報告,防曬衣檢測“陷阱重重”。
宣傳不規範、檢測報告模糊
在某電商&&以“防曬衣”為關鍵詞搜索,“本週上新254萬+件”等數據、“多巴胺風”“運動風”等描述令人眼花繚亂。記者瀏覽銷量排名靠前的防曬衣商品詳情展示頁,發現多家店舖雖聲稱“防曬性能達標”,卻並未展示防曬衣的UPF值檢測報告,取而代之的是紫外線檢測卡在防曬衣下的演示圖片。
“紡織品有專用的防紫外線性能檢測儀器,應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程序取樣、調濕、檢測。”北京服裝學院服裝安全研究檢測中心主任張天驕告訴記者,用紫外線燈照射織物,看織物下紙卡的變色情況可以進行簡單演示,但紫外線燈輻射劑量、紙卡變色性能等均不穩定,因此這樣的做法不能代替專業檢測。
上海雋宜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任俁&&,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的質量、性能、用途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引人誤解的宣傳。如果商家在産品中宣傳“防曬”“防紫外線”等性能,則必須提供相關檢測報告。
“無需寄樣即可拿到檢測報告”
記者將&&銷量靠前的某家店舖提供的UPF值檢測報告與該店舖營業執照進行比對,發現報告的委託方和該店舖營業執照上的公司並非同一家。天眼查資料顯示,兩家公司的註冊地址、法人代表、經營範圍均不同。
“電子商務法規定,電商經營者需全面、真實、準確地披露商品信息。”任俁説,産品需以店舖營業執照公司名義送檢,確保報告委託方與銷售主體一致,否則店舖將面臨罰款、民事賠償及商品下架風險。
看似“靠譜”卻漏洞百齣的報告從何而來?記者以新入行電商賣家的身份&&到兩家聲稱可提供紡織品檢測服務的機構,兩家機構均&&“無需寄送實物樣品,支付300元左右就能拿到有雙C認證(中國計量認證和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標識的報告”。
“在模板填入信息,再提供一張産品照片即可,生成的報告支持掃碼查驗。”其中一家機構&&,很多剛起步、急着在&&上架的電商賣家都這麼操作。
線下防曬衣批發零售市場同樣存在對科學檢測的漠視現象。在北京某大型服裝批發市場,記者走訪多家防曬衣批發商鋪發現,除一家能當場提供産品的檢測報告外,其他批發商均無法提供報告——有商家推説“廠家可能有,我們這沒有”,有的則模糊&&“我們沒有這個要求”,甚至有商家稱“UPF值是‘偽科學’,防曬衣穿着舒服就行”。
“防曬值不是我們的核心考量。”一位正在進貨的服裝店老闆告訴記者,自己進貨時會更注重防曬衣的款式和舒適度。
推動防曬衣檢測走向規範
“目前,防曬衣的生産材料、生産工藝仍在不斷創新,在生産環節很難對其進行統一的標準化管理。”張天驕&&,但在檢測環節,現有的國家標準可完全適用於防曬産品的科學、準確檢測。
張天驕建議,技術和市場監管部門應對防曬類産品開展常態化的市場抽查,尤其關注UPF值等關鍵指標,從源頭上壓縮“三無産品”和虛標參數的生存空間。“此外,也應當加強對檢測機構的監督和審查,以減小出具虛假檢測數據的風險。”張天驕説。
“對於防曬衣品類,&&應要求商家明確標示商品的UPF值等關鍵參數並提供檢測報告。在商品頁面上應提供真實、詳細的産品信息,避免誤導消費者。”任俁説。
據了解,不少服裝品牌正建立起相應機制,保證防曬産品的質量。“我們建立了覆蓋原材料入倉檢驗、成品外觀與縫製檢查以及質量追溯體系的多層級檢測機制,以保證産品具備良好的防曬效果、耐用性和舒適性。”某戶外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
今年5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費提示,建議消費者在選擇防曬衣時,留意標籤吊牌是否有標注防紫外線功能及有無UPF值,並盡量挑選厚度適中、面料緻密的防曬衣。此外,還可關注産品的透氣性、合體性,確保防曬衣的舒適度。(記者 秦亦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