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這麼多年輕人成為“卡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19 07:32:43
來源:法治日報

是什麼讓這麼多年輕人成為“卡農”

字體:

  原標題:是什麼讓這麼多年輕人成為“卡農”

  記者採訪多名“卡農”背後的故事

  今年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分局刑事偵查大隊反詐中隊搗毀了一個涉嫌幫助資訊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洗錢團夥,抓獲3名“卡商”。之後,民警順藤摸瓜、連續奮戰,共鎖定近百名向“卡商”出售、出租銀行卡等轉移支付、套現工具的“卡農”。

  據辦理此案的反詐中隊中隊長殷海旭介紹,截至4月6日,上述案件中已有20余名“卡農”被抓獲歸案。據統計,這些“卡農”平均年齡22歲,以在校學生、無業青年為主。尚未抓獲的“卡農”中,近70%是他們的同學兼好友。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2000萬元涉詐資金通過這些年輕“卡農”提供的銀行卡流向境外。

  為什麼“卡農”多是缺乏社會經驗的年輕人?這些人是怎麼成為“卡農”的?近日,《法治日報》記者採訪了多名被民警抓獲的“卡農”,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

  “卡農”的無知害了自己

  “你知道出租銀行卡是違法的嗎?”

  4月4日,正處于大三實習期的劉東來到反詐中隊接受調查。當得知自己此前出租的銀行卡涉嫌違法時,劉東激動地説:“我以為我自己沒有操作,這卡用來做什麼就和我沒關係!”

  2023年12月,家境一般的劉東想購買一臺配置較高的筆記型電腦。錢從何來?經同學介紹,他帶著兩張銀行卡來到一家網吧,找到了在這里長包機位的“卡商”,以每張銀行卡500元的價格向其出租,10分鐘後,“卡商”將操作轉賬後的銀行卡還給了劉東,並向其轉了1000元租卡費用。

  與劉東有著相同認知的“卡農”不在少數。

  “當時覺得只是做了份兼職,沒想到已經觸犯了法律。”4月5日,大四學生李文對記者説,2023年8月的一個傍晚,他在學校附近的網吧打遊戲時,一位“卡商”主動為其充了20元網費,受寵若驚的李文趕忙上前打招呼,“卡商”適時提出希望付費租借其銀行卡的請求。李文返回宿舍取來了名下3張銀行卡,“卡商”隨即向其支付了1500元租借費用。當晚,這3張銀行卡過賬100余萬元。

  24歲的王艷曾長期在新疆某學院周邊的一家酒吧做服務生,每月5000元的工資常常讓她覺得捉襟見肘,于是,她便向混跡酒吧的“卡商”出租銀行卡。同時,為了擴大收入,她還向來酒吧消費的學生“推銷”這種賺錢法子。2023年8月到10月,王艷先後介紹10多名學生為“卡商”出租銀行卡,每介紹1人,她便能得到600元“好處費”。“我給那些學生介紹發財的路子,這不是做好事嗎?哪會想到這是違法的。”王艷説。

  “缺乏法律知識的年輕人是成為‘卡農’的最佳‘潛力股’。”殷海旭説,在“卡商”看來,年輕人社會經驗不足,加上不了解法律規定,很容易被不勞而獲的賺錢手段吸引。同時,一些年輕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且貪圖物質享受,稍有甜頭便會“上鉤”。

  “但這種無知害了年輕人自己。”殷海旭説,買賣、出借、出租銀行卡、電話卡、個人身份資訊等,都有可能為他人實施電信詐騙、洗錢等犯罪行為提供便利,成為犯罪團夥的幫兇,這不但會影響個人徵信,還涉嫌違法犯罪。

  畸形消費觀引人入歧途

  “作為年輕人,你的消費觀是怎樣的?”

  4月3日,坐在反詐中隊訊問室的李蓉聽到記者的問題後,陷入了沉思。隨後,這位大四學生講了自己的故事。

  李蓉曾在網絡上瀏覽到一條視頻:喧囂的派對上,搖晃的酒杯和朦朧的燈帶映出吃喝玩樂的俊男靚女,後方的酒櫃上貼著一行字: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大學四年,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李蓉經常前往酒吧,“我對錢完全沒有概念,有時一晚上狂歡消費5000元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大不了把生活費都墊進去。”李蓉説,作為年輕人,她的消費觀簡單直白:及時行樂、不計後果。

  狂歡之後,花光生活費的李蓉通常會以泡麵度日。

  因此,當2023年8月的一個傍晚,一名“卡商”在酒吧主動接近李蓉,試探性地問她要不要“賺點小錢”時,她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只用幾分鐘,微醺的李蓉便搞清楚了如何“賺小錢”:只需出租一張名下銀行卡,就能掙得500元傭金,長期出租,每周還能得到200元返利。

  當晚,李蓉出租了隨身攜帶的4張銀行卡,2000元到手後,她轉頭便在酒吧舞池旁開了個卡座,將錢揮霍一空。

  擁有相似消費觀的還有另一位大四學生徐蘭。接受採訪時,她能逐一説出哪位同學用得起名牌化粧品,哪位同學買得起最新的手機等電子産品……説到這些時,她的語氣裏滿是酸溜溜的味道。

  “這些東西別人有,你沒有,你就融不進他們的圈子。”徐蘭説,自從偶然聽見有人談論她的廉價背包後,由自卑滋生出的攀比心理迅速發酵。為了“融進圈子”,家境一般的徐蘭不惜通過網絡貸款購買各類名牌背包和服飾。一開始,這種超前消費模式帶來的便捷和資金滿足感令徐蘭沉迷,可隨著融進的“圈子”越來越多,網貸帳單也越來越長。無力償還的徐蘭害怕家人知曉,便急切地通過網絡尋找快速賺錢的方法。

  2023年9月的一個午後,徐蘭點擊了電詐團夥在網絡上引流的廣告,得知出租名下銀行卡可以賺錢。她開辦3張銀行卡交給“卡商”,獲利1500元。用這筆錢償還部分欠款後,當晚,為了購買新款口紅,徐蘭又申請了2000元網貸。

  “一些年輕人不健康的消費觀與‘卡農’低齡化密切相關。”殷海旭説,年輕人和在校學生極易受到超前消費、享樂主義等消費觀念影響,且他們的辨別能力低、自控能力弱,一旦陷入經濟困境,很容易被帶入歧途。

  以案為鑒開展反詐宣傳

  據殷海旭介紹,“卡農”出賣個人信息辦理銀行卡,其身份可通過銀行卡被警方快速鎖定,是整個電信網絡詐騙鏈條中最容易到案的人員。可“卡農”看似處于犯罪鏈條最底端,但其在整個環節中的作用卻舉足輕重。殷海旭介紹,上游的詐騙分子多盤踞在境外,如果沒有境內賬戶參與,被騙資金很難流出。

  當前,新疆公安機關正從“打早打小”“全鏈條打擊”的角度,重點打擊專門從事收購、販賣“兩卡”的“卡頭”“卡商”,從重處罰引誘、拉攏在校學生買賣“兩卡”的犯罪分子。“我們將以案為鑒,發揮民警擔任法治副校長的效用,創新宣傳形式,讓師生對幫信罪及防騙反詐等知識入腦入心。”烏市公安局經開區(頭屯河區)分局副局長姚剛説,該局還將聯合教育部門,提醒家長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密切關注子女銀行卡、電話號碼、微信賬號的異常變動情況,形成社會、學校、家庭立體化防范體係。

  目前,3名“卡商”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多名“卡農”被處以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並由銀行對其採取5年內暫停銀行賬戶所有非櫃面業務和所有支付賬戶業務的懲戒措施,銀行和支付機構不得為其新開立賬戶。

  此案正在進一步偵辦中。(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趙書城)

  (文中涉案人員均為化名)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