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4日電 作為“2025中國文化館年會”重要組成部分,“重塑文化館影響力——品牌賦能路徑與傳播創新專題交流活動”13日成功舉辦。這場在北京通州大運河博物館奏響的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強音,正引領全國文化館系統邁向新發展階段,推動其影響力持續拓展、服務效能提質增效。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呈鴻&&,當前,數字技術與文化業態深度融合,公共文化服務正邁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發展階段。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中堅力量,面臨如何通過品牌賦能與傳播創新提升服務效能的核心課題。張呈鴻認為,傳播創新要“重實效”,關鍵是學會用新手段講好“文化館的故事”;品牌建設要“接地氣”,核心是解決“辨識度”和“吸引力”的問題;力量整合要“促協同”,核心是構建“融合聚力、成果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生態。

在主題發言環節,新華網訪談中心主任李曉雲以《破圈與共融:新華網社交爆品如何助力文化場館價值發掘與重塑》為題,闡述了文化館該如何借勢媒體,打破認知圈、物理圈、受眾圈,重塑文化館的樞紐價值。優酷人文紀實中心製片人鄧筱喜聚焦《融合與賦能:以非遺新敘事激活文旅新場景》,分享了如何通過創新的敘事手法,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突破圈層壁壘。北京漢儀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馬憶原在《從文化創新到品牌塑造——文化IP的品牌化實踐路徑》發言中,深入介紹了如何將漢字文化做成品牌,將自身文化IP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和傳播力的文化品牌。天津萬金文化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婉怡則探討了《文旅微短劇的機遇與難題》,分析了當前文化産業風口——微短劇為公共文化傳播帶來的新機遇,為文化館把握這一新興形式提供了思路。

在案例推介環節,來自基層的實踐者們分享了他們如何通過具體項目重塑影響力。錫林郭勒盟文化館館長呼和那日蘇分享了《錫林郭勒盟群眾文化那達慕:從草原盛會到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構建》,展現了如何將傳統的草原體育盛會,成功轉型為一個內涵豐富、吸引力強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遂寧市文化館數字文化中心主任王貫宇以《以“三來三去”,赴群文之約》為主題,分享了該館運用微短劇等創新形式,構建了“從文化館來到文化館去,從觀眾中來到觀眾中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實現了群眾文化工作的良性循環。泰州市文化館書記、館長沈小冰分享了《探索文體旅融合機制,推動賽事流量與文化價值雙向轉化》,以“蘇超”冠軍引發的流量關注為例,生動詮釋了如何巧妙地將體育賽事帶來的巨大流量,轉化為文化價值傳播的契機,實現了影響力與文化內涵的“雙贏”。

活動期間,還通過視頻展示了“全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庫”的建設成果,該品牌庫旨在搭建溝通橋梁,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文化IP的開發與推廣,共同推動文化活動、旅游産品及鄉村振興産品的創新開發。
本次專題交流活動不僅是對文化館既往實踐成果的集中檢閱,更是面向未來創新發展的一次精準導航。在數字化浪潮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雙重驅動下,以品牌化為引擎、以傳播創新為羽翼,廣泛匯聚社會力量,正成為文化館系統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未來,全國文化館系統將繼續秉持開放協同的理念,深化內容供給側改革,不斷拓展服務邊界,讓積澱深厚的公共文化服務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璀璨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