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百時美施貴寶朱正纓博士:創新研發背後的“速度、深度與廣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12:05:03
來源:新華網

對話百時美施貴寶朱正纓博士:創新研發背後的“速度、深度與廣度”

字體:

  加速重構的全球醫藥創新版圖中,百時美施貴寶(BMS)如何用全球同步為創新“加速度”注入動能?

  在全球醫藥創新的浪潮中,百時美施貴寶(BMS)始終以創新精神推動科學邊界的拓展,在腫瘤學、血液學、免疫學、心血管疾病、神經科學等多個疾病領域構建了強大的研發管線。在中國市場,BMS同樣保持着高速發展的勢頭,僅今年以來,就已有2款創新産品的4個新適應證在中國獲批。

  百時美施貴寶副總裁、中國研發負責人朱正纓博士在採訪中詳細介紹了BMS如何在“2030中國戰略”的指引下,通過藥物研發價值鏈條上環環相扣的研發戰略布局及高效執行,加速將創新療法引入中國。依託豐富的全球科學資源,配合對於本土患者未盡之需的敏銳洞察,這家以創新為基因的跨國藥企正在註冊審批、臨床開發及早期研究的各個環節上釋放更多潛能。

百時美施貴寶副總裁、中國研發負責人 朱正纓博士

  註冊審批縮短時間差,讓患者更快獲益於創新産品

  作為首批進入中國的外資藥企之一,BMS始終將中國市場視為其全球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2020年,BMS提出了“中國2030戰略”,從加速創新引入、加速創新准入、加速創新合作、加速人才發展四大支柱着手,致力於將更多創新産品更快地惠及更多患者。

  如今,這一戰略進程過半,成果豐碩。過去五年,BMS中國不僅引入了羅特西普、氘可來昔替尼和瑪伐凱泰等多款相關疾病領域的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産品,基於納武利尤單抗(以下簡稱“O藥”)的免疫治療方案也覆蓋了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等中國高發瘤種。

  就在近日,BMS的雙免疫療法“O+Y組合”(納武利尤單抗和伊匹木單抗聯合療法)獲批用於PD-L1≥1%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線治療,這已經是今年以來以O藥為基礎的免疫療法獲批的第3個適應證。幾個月前,“O+Y組合”成為中國首個且目前唯一獲批的肝細胞癌一線雙免疫聯合療法,這一獲批幾乎與歐盟同步,早於美國;而在去年,免疫雙子星還實現了MSI-H/dMMR結直腸癌這一新適應證的“全球首發”。

  “對於與全球同步開發的産品或適應證,我們的目標是在3個月內與首個遞交申請的全球主要市場同步遞交,目前已經基本實現”,朱正纓&&,今年5月,團隊完成了氘可來昔替尼第2個適應證銀屑病關節炎(PsA)在中國的註冊遞交,這一遞交與第一個市場美國的遞交只差72個小時。

  如果説同步遞交體現了中國團隊的“速度”,那近期羅特西普獲批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適應證則體現了團隊在註冊申請策略方面的“智慧”。朱正纓介紹説,MDS領域已有近20年沒有創新藥物,許多患者不得不長期依賴輸血,不僅極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中國2030戰略”實施後,這一領域的未盡之需促使BMS加速推進中國橋接試驗,並在註冊申請中整合海外數據和中國數據,使得羅特西普在中國的第二個適應證實現更廣覆蓋,為紅細胞生成刺激劑(ESA)經治和未治的極低危、低危、中危MDS貧血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從和朱正纓的對談中可以看出,研發創新的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而為了更快滿足患者需求,她和團隊對於戰略的後五年“有一個更高的目標”,“希望未來實現與全球市場‘同一天’遞交。”

  同步臨床全球III期應入盡入,探索參與更早期

  在朱正纓看來,能夠取得這些令人欣喜的成果,“中國2030戰略”中設定的“同步開發、應入盡入”目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驅動作用。

  朱正纓透露,目前中國已默認參與全球III期臨床。近年來,中國患者在百時美施貴寶全球臨床研究中的入組比例逐年遞增,一些中國高發且未被滿足的疾病領域,中國入組的患者數甚至更高。

  朱正纓列舉了一些進行中的全球臨床項目:血液學領域,羅特西普一線非輸血依賴MDS適應證的III期臨床已在全球範圍開展,中國正在同步積極推進入組;創新靶向蛋白質降解技術&&CELMoD的兩款産品也已在中國同步開展III期臨床。腫瘤學領域,持續拓展免疫聯合治療的潛力,O藥聯合LAG-3抑製劑relatlimab、O藥聯合Fucosyl-GM1抑製劑atigotatug的III期臨床試驗,中國均已加入。

  談到中國團隊在參與全球同步研發中的貢獻與收穫,朱正纓&&,“過去幾年中,在腫瘤免疫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等全球臨床試驗中,中國團隊直接參與了國際區域患者的篩選標準評估,在臨床開發和項目推進過程中,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形成了‘全球一體化團隊’。”在朱正纓看來,深度參與全球開發的過程中,中國研發和醫學團隊的專業能力、項目經驗、全球協作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同步臨床的探索也在不斷向更早期階段進發。朱正纓介紹説,在神經科學、放射性藥物一些“令人興奮”的新興領域,中國研發團隊已經開始逐步參與更早期階段的全球臨床研究。朱正纓&&,“中國在放射性藥物領域一定會從早期臨床研究階段就同步進入,一些高發的瘤種適應證中國都會有所布局。”

  就在前不久,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關於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徵求意見稿)》,未來有望將30天內審評反饋的快速通道變成常態化。對於這一政策利好,朱正纓&&,這將對中國參與全球管線開發起到非常大的激勵作用,助力中國在更早期的臨床階段就融入全球同步,加速創新藥進入中國市場。

  早期研究創新布局,深度+廣度打造競爭差異化優勢

  為同步註冊、同步開發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新産品的背後,是BMS豐富且多元的研發管線以及從全球到中國一以貫之的管線布局指導思路 —— 聚焦嚴重疾病、以及存在大量未滿足治療需求的領域。

  “在管線戰略上,我們始終強調兼顧廣度和深度。BMS研發理念框架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我們日益提倡的,就是要以更匹配的治療模態,更好地達到目標靶點,從而得到我們預期的治療效應。”朱正纓指出。

  在廣度上,BMS在藥物類型的多樣性上進行了更全面的布局,包括單抗、ADC、細胞治療、小分子核酸、核藥等核心治療模態。在深度上,BMS圍繞CELMoD等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和特定疾病領域進行持續研發投入,打造出差異化的研發競爭優勢。

  朱正纓舉例説,CELMoD靶向蛋白降解技術&&目前已經在血液學領域實現了多種血液腫瘤的覆蓋,未來也將繼續探索其在實體腫瘤和非腫瘤疾病中的應用。

  談到特定疾病領域,朱正纓以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這一有着巨大且未被滿足需求的領域為例,介紹了公司是如何憑藉對人類生物學因果關係的深刻理解,戰略性地開展針對不同疾病階段的管線研發布局。

  從症狀緩解(提高臨床緩解率和延長緩解周期)這一出發點開始,BMS布局了免疫抑制控制炎症通路。如,全球首個口服選擇性TYK2變構抑製劑氘可來昔替尼,目前SLE適應證的全球研發(包含中國)正處於III期臨床。同時,BMS的管線中還擁有包括細胞療法在內的靶向B細胞的不同治療模式,目前處於臨床前以及臨床開發階段。

  此外,BMS也在探索通過免疫系統重置,以期進一步改善患者長期預後。如通過T細胞連接器(TCE)增強自體T細胞作用,或通過自體CAR-T細胞療法清除病理性B細胞,從機制層面減少致病抗體産生。在這個領域,BMS布局了細胞療法CD19 NEX-T。

  在朱正纓看來,“這種思路前景非常振奮。以細胞治療為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部分SLE患者經過細胞治療後兩年以上無需繼續用藥,即能獲得長期疾病緩解。也就是説,如果我們能夠實現免疫重建後維持免疫穩態,就離治愈這一終極目標不遠了。”

  另一方面,BMS的創新産品不僅來自於內部研發,外部合作也是其研發管線的重要來源。對於朱正纓和中國研發團隊來説,在加快創新産品引入的同時,他們也期待在更多領域與本土創新藥企開展更緊密的合作,推動更多源於中國的創新藥物“在中國,為中國,為全球”,為更多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

  結語

  談及對於未來五年的展望,朱正纓報出一串正在開展/計劃開展的臨床研究項目,每一項在研的創新産品/適應證背後都是BMS對於中國患者未被滿足需求的深刻洞察,而每一項創新的實現,最終都要落到“人才”這一“中國2030戰略”的核心。

  “研發人才的特點是樂於不斷接觸和探索新的治療方式。”朱正纓説,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研發管線布局,為BMS吸引了許多高質量的研發人才,而與全球團隊充分融合、充分協同的工作機制也使得更多研發人才能夠迅速成長,共同推動戰略的落地,加快以更多創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在這場沒有終點的創新馬拉松中,朱正纓也以專業視角勾勒出跨國藥企的發展路徑:“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源自中國的分子在全球創新藥舞&上發光發熱。作為跨國藥企研發團隊,我們希望和研究者、臨床機構等開展廣泛合作,大家共同提升、共同成長、共同引領行業發展。”

  圖源:百時美施貴寶

【糾錯】 【責任編輯:蘭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