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趙海軍)2025人工智能産業及賦能新型工業化大會9月23日在北京召開,500余名産、學、研、用、金領域代表線下參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主持開幕式,大會聚焦AI産業實踐與前沿趨勢,發布多項標誌性成果。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韓夏致辭時提出,要探索工業智能化升級路徑,打造融合創新聯合體,推進技術成果賦能産業,開發普惠智能産品,加快AI與工業互聯網技術融合,開拓高價值工業應用場景。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杜廣達介紹,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揭榜挂帥”、“深度行”活動、成立産業投資基金與標委會等舉措,已建成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後續將編制“十五五”規劃,加大算力、算法、數據等底座技術攻關,實施“人工智能+製造”專項行動,推動標準研製與國際合作。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披露,截至目前已徵集167項AI標準立項建議,聯合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推動20項標準發布,另有7項標準報批稿、19項送審稿、14項徵求意見稿。
成果發布環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愛華發布了“人工智能産業總體情況分析及監測體系”。經測算,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産業規模超9000億元,同比增長24%。基礎層受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增速54%、規模近3100億元;模型框架層增長18%;應用層規模增長13%,其中,智能硬體層增長15%,智能軟體層增長10%。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魏凱發布《2025年人工智能産業十大關鍵詞》,經研究與130余位專家意見提煉,關鍵詞為:基礎超級模型、自主性更強的智能體、走向實訓的具身智能、萌芽中的世界模型、AI重塑軟體、開放智算生態、行業高質量數據集、開源成標配、緩解模型幻覺、AI國際公共産品。
該所副所長巫彤寧解讀“方升”3.0大模型基準測試體系,信通院據此對國內外141個大模型、7個智能體測試,公布大語言模型基礎能力、複雜推理能力、代碼能力等多維度結果。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總編輯王保平發布“2025年AIIA人工智能先鋒案例”,案例徵集獲全球507項申報,覆蓋多前沿技術與34個行業細分領域,最終遴選出20個典型案例。
會上,中國信通院分別與中海石油氣電集團、中關村科技園區朝陽園管委會,共建“天然氣産業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應用聯合實驗室”“具身智能測試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