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潤漢中山河秀 智賦“天漢”氣象新——“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陜西站採訪紀實(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2 11:59:31
來源:新華網

數潤漢中山河秀 智賦“天漢”氣象新——“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陜西站採訪紀實(四)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日電(趙海軍)秦巴腹地藏秀色,漢水之濱孕新機。漢中,這座浸潤着三國文化、流淌着生態詩意的城市,既有朱鹮翩躚稻田間的自然之美,也有藤絲婉轉織千年的非遺之韻,更有古漢風華傳至今的歷史之厚。8月28日—29日,“新型工業化媒體調研行”走進漢中,循着5G信號的軌跡,探訪電信運營商與地方産業碰撞出的數字火花——從守護“東方寶石”的智能監測,到激活非遺的直播賦能,從讓文物“活”起來的智慧文博,到讓農田“會説話”的數字農業,再到讓鄉村“更聰明”的治理升級,數字技術正像漢水般浸潤漢中的每一寸土地,書寫着信息通信業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天漢答卷”。

5G+AI護“東方寶石”築牢智能保護網

清晨的洋縣朱鹮保護基地,薄霧還未散盡,幾隻身披“紅衣”的朱鹮便掠過“鹮田一分”的稻田,細長的喙輕點水面,叼起一條泥鰍——這幅靈動的生態畫卷背後,藏着中國移動用數字技術搭建的“保護屏障”。1981年,世界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鹮在此被發現;如今,這一“東方寶石”的種群已增至1.1萬餘只,數字技術正是這場“生態奇蹟”的重要推手。

漢中市洋縣朱鹮保護基地5G+A實時抓拍違規行為(新華網趙海軍/攝)

“要讓朱鹮吃得安全、住得安心,數字監測必須跟上。”漢中移動政企客戶部總經理張桓指着監控大屏介紹。2018年起,中國移動便以“技術迭代”響應朱鹮保護的每一步需求:先是在“鹮田一分”覓食區部署互聯網專線+高清監控,一畝稻田留一分專給朱鹮覓食,其餘九分田棄用化肥農藥,監控鏡頭實時抓拍違規行為,既護得朱鹮“口糧安全”,也讓洋縣的有機農産品打響了名氣;2022年,針對夜宿地“難靠近、難監測”的痛點,又在雷草溝、井水田兩大夜宿地架起野保相機、高清&&,後端AI超腦自動識別種群數量、分析習性,至今已為朱鹮局提供6000余條精準數據,破解了“夜間觀測難”的困局;如今,更是升級到“聲紋識別”,在關鍵區域加裝專業設備,收集分析鳥類聲音,已成功識別出15種鳥類種群,從“單一護鹮”延伸到“全域護鳥”,為秦嶺生物多樣性監測提供了“數字標尺”。

站在監測中心,耳邊傳來不同鳥類的鳴叫聲——這是聲紋系統實時收集的“自然之聲”。“以前護鳥靠人巡、靠眼看,現在靠5G傳、靠AI判,效率翻了好幾倍。”工作人員笑着説。從7隻到1.1萬餘只,從“人工守護”到“智能護航”,中國移動用數字技術讓“東方寶石”在秦嶺南麓自由翱翔,也為世界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

數字賦能小山村繪就智慧新圖景

沿着蜿蜒的山路驅車來到留壩縣青橋驛鎮社火坪村,會議室裏“智慧聯防視頻監控中心”大屏上,全村75處監控畫面實時跳動——山林間的環保監測、村口的治安巡查、田間的地災預警,都在這方寸屏幕上一目了然。“以前村裏有事靠喊、靠跑,現在有了數字‘千里眼’,治理效率大不一樣了!”鎮幹部指着大屏介紹,這一切的基礎,正是中國移動搭建的普服基站與千兆光網。

社火坪村網紅正在將當地特産通過直播帶貨方式賣向全國各地(新華網趙海軍/攝)

在社火坪村,數字技術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5G+自動控溫蜜環菌養菌室裏,溫濕度傳感器實時調節環境,産能比傳統方式提升15%,村民不用再日夜守着菌房;“荷魚共養”慢直播項目架起攝像頭,網友能實時看到荷葉田田、魚兒游弋的場景,為村裏的農旅融合攢足了人氣;康安鄉村&&上,5G物聯網血壓儀將老人的健康數據實時回傳,一旦出現異常立即預警,解決了“山區看病遠”的難題。就連防汛防災,也有“智能幫手”——鎮村級防汛&&實時監測地質災害與氣象數據,風險因子精準識別,應急指揮一鍵響應,讓村民多了份安心。

“下一步我們還要建‘5G+智慧大棚’,到時候在手機上就能遠程管理作物!”談及未來,村民們滿臉期待。從“人防”到“智防”,從“靠經驗”到“靠數據”,社火坪村用數字技術讓小山村煥發大活力,成為“數字鄉村”建設的生動縮影。

打造數字賦能鏈讓文物“活”起來

漢中市博物館:5G+AR讓千年文物“活”起來,智慧文博添新趣

雨中走進漢中市博物館,古漢&的青磚黛瓦沾着雨珠,拜將壇的石碑透着歷史的厚重。正當游客對着漢闕駐足端詳時,有人掏出手機點開AR導覽——對準漢闕掃描的瞬間,三維復原的漢代建築在屏幕上緩緩浮現,仿佛穿越千年與古人對話。這奇妙的“古今互動”,源自中國電信為博物館打造的“5G+Wi-Fi6雲網融合體系”。

漢中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數字博物館”(新華網趙海軍/攝)

“博物館既要守好‘歷史的溫度’,也要跟上‘數字的速度’。”工作人員介紹,為了平衡“文物保護”與“游客體驗”,中國電信做足了技術文章:在網絡保障上,採用基站智能關斷與信道負載均衡技術,既實現5G信號滿格覆蓋,又達成綠色低碳目標;黃金周等高併發時段,可拆卸式微型基站集群“按需上崗”,“宏站+微站+應急通信車”三級組網確保萬人同時聯網不卡頓。

更讓游客驚喜的是“智慧導覽”:VR沉浸式戰場重現,讓人仿佛置身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多語種雲端語音講解,走到哪聽到哪,不用擔心錯過歷史細節;智能視頻分析系統實時生成客流動線熱力圖,幫游客避開擁擠路段。就連文物保護,也有“智能衛士”——溫濕度傳感器監測展櫃微環境,“天翼雲眼”聯動消防設備,火情10秒快速定位,AP設備還能推送疏散路徑,構建起“文物監護-安防管控-應急聯動”的閉環防護網。

“以前逛博物館是看文物,現在是‘玩文物’,體驗感完全不一樣了!”一位年輕游客感嘆。中國電信用數字技術為千年文博注入新活力,讓歷史不再“沉默”,讓文化傳承更有新意。

數字農業“智”種田藥材産業結“金果”

秋日的漢&區徐望鎮,田野間的中藥材育苗大棚連片鋪展,智慧農業展示大廳內的數據大屏實時跳動——這裡是漢中市山水之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産業核心區。這家2018年成立的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正以數字技術為筆,在630余畝園區、近千畝種植基地上,描繪着中藥材産業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型畫卷。

漢中市山水之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明銘告訴記者,作為秦巴山區“天然藥庫”的受益者,立足漢中生態優勢,山水之間公司經市場調研與專家論證,鎖定天冬、白及、黃精、百部等道地中藥材,構建起“種苗繁育—規模化種植—倉儲加工—品牌銷售”的全産業鏈模式。8800平方米的現代化種苗繁育中心裏,智能溫控系統精準調節溫濕度,每年培育2000萬株優質種苗,年産值近1200萬元,獲評“陜西省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千余畝種植基地通過土地流轉與合作經營鋪開,智慧農業綜合應用&&聯動水肥一體化設施、智能灌溉監測設備,400個大棚的出苗情況、光照度實時可測,精準施肥澆水讓藥材品質與産量雙提升;1200立方米冷鏈保鮮庫、300平方米烘乾物流設施解決儲存難題,25人專業電商團隊借力垂直&&拓寬銷路,線下展銷與藥企合作同步推進,讓“漢中藥材”從田間走向全國市場。

科技是産業升級的“核心引擎”。企業搭建中藥材專家工作站,聯合省內兩所高校組建科研團隊,西北大學教授團隊牽頭攻克技術難關,成功實現瀕危藥材“山慈菇”組培研發,選育出白及、天冬等新品種,擺脫優質種苗短缺困境;與中國電信合作建成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建成“田間大腦”——土壤濕度傳感器、小型氣象站實時採集數據,經雲端AI分析匹配藥材生長模型,天冬育苗灌溉時間縮短40%、精準度控制在±5%,水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可視化監控實現跨基地種苗巡查與自動預警,人力成本降低60%;&&還整合全國四大藥材市場數據,提供價格走勢預測,助力訂單種植、精準對接市場,避免盲目生産。

數字農業不僅富了産業,更暖了民心。據了解,園區用工全部來自周邊村鎮,農忙時每日用工100~150人,人均月收入超2800元,200余名務工農戶中含32戶脫貧戶,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土地流轉讓村民獲穩定租金,企業還與武鄉鎮明光村、徐望鎮草塘村等村集體合作,通過資金、土地入股分紅,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10萬元,讓“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

從“靠經驗育苗”到“憑數據種田”,從“賣初級種苗”到“創品牌産業”,徐望鎮以數字賦能中藥材産業,讓千年土地迸發新活力,為農業現代化寫下“漢中答卷”中的生動一頁。

5G激活千年非遺藤絲織就“致富網”

走進南鄭區黃官鎮藤編産業園,指尖劃過細膩的藤絲,眼前的展品讓人眼前一亮——不再是傳統的藤筐藤籃,而是ins風十足的燈具、可愛的寵物貓窩、精緻的文創收納盒。“這些新品溢價能達到300%,比老款好賣多了!” 漢中藤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陳良順拿起一個藤編燈具,臉上滿是自豪。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項千年非遺還面臨着“市場萎縮、手藝失傳”的困境。

轉機始於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2017年普服寬帶落地,2022年黃官鎮張家灣村、兩河鎮仰天坪村普服基站建成,5G信號覆蓋了每個村落,為藤編打開了“數字大門”。非遺傳承人們先是在短視頻&&講述藤編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手藝;接着依託移動5G+千兆專線,開起了“匠人直播間”——觀眾能實時看到陳良順等匠人指尖翻飛的過程,還能參與競拍;更創新的是“社區工廠”模式,通過視聯網技術,村民在家就能接收訂單、學習技藝,200余戶編織戶月均增收3000多元,陳良順還成了“網紅匠人”。

“我們正在建VR體驗館,以後網友能‘沉浸式’學藤編,還能線上定制專屬産品,把生意做到國外去!”産業園負責人信心滿滿。從“藏在深山無人知”到“火遍全網有人搶”,從“守着老手藝”到“玩出新花樣”,5G技術讓千年藤絲煥發新生,織就了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致富網”。

從朱鹮的“數字守護”到藤編的“非遺新生”,從博物館的“古今對話”到農田的“智能耕耘”,從鄉村的“智慧治理”到農戶的“指尖增收”,漢中的五大點位,勾勒出數字技術與生態、文化、農業、鄉村深度融合的生動圖景。在這裡,5G不是冰冷的技術符號,而是守護生態的“眼睛”、激活非遺的“引擎”、傳承文化的“橋梁”、賦能農業的“大腦”、點亮鄉村的“明燈”。

漢山蒼蒼,漢水泱泱;數字賦能,未來可期。漢中的實踐證明,新型工業化不是“重硬輕軟”,而是“以智賦能”——讓技術扎根大地,讓創新服務民生,才能讓發展更有溫度、更具活力。隨着信息通信業持續深耕,這座千年古城必將在數字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更多“漢中智慧”。

【糾錯】 【責任編輯:宮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