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了新農具 西北鄉村變身“數字綠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7 17:08:43
來源:新華網

手機成了新農具 西北鄉村變身“數字綠洲”

字體:

新華網北京7月7日電(記者孫雲龍)在甘肅民勤縣,這片被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三面環繞的綠洲上,一場由電信普遍服務帶來的數字化變革正在重塑鄉村振興的圖景。5G網絡、物聯網、視聯網等數字化技術,為這個飽受荒漠化困擾的縣域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

“信息天路”:讓牧區不再遙遠

河西走廊東北部,民勤縣距紅砂崗鎮19.2公里的花兒園村灘井放牧區,深藏於大漠戈壁之中。過去,13戶牧民因地處偏遠、山巒阻隔,長期被困於“通信孤島”。為了尋找網絡信號,他們不得不攀上山脊或騎行數公里。

轉機出現在去年底至今年3月。中國移動在海拔1580米的鷹嘴崖創新採用4G拉遠基站技術,成功架起了一條“信息天路”。牧民韋興天如今不僅能輕鬆與親友通話、視頻,還能借助領頭羊佩戴的物聯網電子耳標,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掌握羊群動向。

圖為牧民韋興天(左)與妻子。新華網記者 孫雲龍 攝

“有了網絡,賣羊肉、羊絨,和外界&&特別方便。”7月1日,韋興天在接受採訪時説。信號開通後,牧民們還能通過群聊及時接收村委會的通知,“大家有個什麼事,有什麼要幫忙的,就在群裏説一聲。”

圖為牧民韋興天的羊圈。 新華網記者 孫雲龍 攝

網絡信號暢通的背後是通信人不畏嚴寒酷暑,穿越沙漠戈壁,努力奮進的身影。親歷建站過程的中國移動民勤縣公司網絡維護人員唐鵬天介紹,之前信號覆蓋不好,現在信號暢通,“中國肉羊之鄉”的好山羊能賣個好價錢,牧民的生活也與大家貼近了。

智慧興農:節約每一滴水

民勤縣大陸性沙漠氣候特徵明顯,年均降水量113毫米,蒸發量2676毫米(官網數據)。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直接關乎民勤綠洲的存亡。

面對極端乾旱的環境,民勤縣投資2090萬元,在雙茨科鎮小新村、夾河鎮中坪村等5個鎮6個村,建設了2.55萬畝高標準農田與灌區智能化管理示範項目。

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段振佼介紹智能灌溉項目。新華網記者 孫雲龍 攝

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段振佼介紹,該項目利用中國移動的物聯網、大數據及5G通訊技術,結合田間氣象、土壤墑情與作物用水需求,通過智能AI分析,精準測算最佳灌水量,並提供最優灌溉決策。種植戶可通過電腦或手機即可實現智能灌溉、精準灌溉和高效灌溉。

圖為民勤縣蘇武鎮西茨村的“新農人”魏志明。新華網記者 孫雲龍 攝

民勤縣蘇武鎮西茨村的“新農人”魏志明告訴記者,他承包了600多畝地,主要種玉米和葵花籽,“有了這個智能灌溉系統,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幹熱天氣,只要有網絡覆蓋,我都能用手機輕鬆操作。”

智能灌溉成效顯著。段振佼介紹,以玉米為例,項目實施後可在原有高標準農田基礎上,實現精準到地塊的用水管理,畝均節水10%—15%,同時減少了勞動力成本,“一個種植戶能管理1000畝地”,畝産效益顯著提升。

在生活用水方面,中國移動在民勤農村地區安裝了5萬多塊物聯網智能水錶。精準計量改變了當地“包年隨便用”的粗放用水模式,用水管理更加科學精細。居民通過手機APP繳納水費,即可按需使用自來水。

大灘鎮北東村村民楊得兵告訴記者,現在按2.45元/立方米計費,年用水費大概300元,比過去更科學合理。據了解,有了智能水錶當地農村飲用水量總體節約超過20%。在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1/8的民勤,這樣的節水措施意義非凡。

網絡治沙:科技助力“綠進沙退”

作為“北方防沙帶”上的重要節點,民勤縣是全國荒漠化監控與防治的前沿陣地。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在風沙肆虐的沙漠邊緣——收成鎮興隆村仲麟生態公益林基地,記者見到了民勤縣種林公益發展中心負責人仲麟。

民勤縣種林公益發展中心負責人仲麟。新華網記者 孫雲龍 攝

這位27歲的返鄉創業青年,是當地年輕的治沙人代表。暢通的網絡為新一代年輕人提供了新的就業方向。仲麟經營的電商事業有聲有色,通過銷售家鄉的蜜瓜等特色農産品,貼補治沙經費。

2025年春季,"我為民勤種棵樹"公益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萬名志願者參與。這場興起於網絡的公益活動,顯示了強大的號召力,讓沙漠變綠洲成為眾多年輕人接續奮鬥、追逐夢想的新方向。

活動期間,中國移動甘肅公司民勤縣公司通過5G應急通信櫃和衛星鏈路,克服流沙圍困和遠距離傳輸等難題,在沙漠腹地構建"超級基站",保障了治沙人和志願者的通信需求,並支撐現場網絡直播,大大提升了公益活動的影響力。

放眼望去,荒漠中星星點點的梭梭、檸條等植被,正是這群治沙人堅守的成果。

電商助農:農産品搭上數字快車

“現在90%以上的蜜瓜都通過電商銷售,沒有網絡早就虧本了。”民勤縣收成鎮宙和村村民田多斌站在地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畝産大約5000斤,按行情好壞,扣除成本每畝能賺2000到3000塊錢。”他的100多畝蜜瓜主要通過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等電商&&直銷全國。旁邊的田埂上,一位帶貨主播正通過快手賣力地推銷民勤蜜瓜。

一位主播在民勤縣收成鎮宙和村瓜田中直播帶貨。新華網記者 孫雲龍 攝

據了解,民勤縣是“中國蜜瓜之鄉”,2025年蜜瓜種植面積達16萬畝,預計總産量為51萬噸。田多斌坦言,如果沒有5G移動網絡的支持,電商網紅不可能到田間地頭直播帶貨,銷路也就不會這麼好。

在當地,除了仲麟的電商團隊努力將“民勤蜜瓜”打造成網紅産品,越來越多的電商創業團隊和個人也在通過網絡銷售當地的人參果、蜜瓜等特色農産品。在網絡的助力下,電商正讓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視聯網:科技守護綠色家園

在民勤,草原和森林是大家的“命根子”。沙漠地區溫度較高,森林防火是頭等大事。據介紹,當地林草部門每年要安排專門的工人長期開展巡檢防護。2023到2025年期間,中國移動克服多項困難先後在民勤的草原區域、沙化封禁等區域安裝了5套高空瞭望監控塔,對草原火災、禁區放牧等進行遠程智能監控。

過去一次全面巡檢要半個月,如今巡檢人員只需要打開APP,5分鐘即可實現全區域自動巡檢,及時消除火災隱患,工作效率和成效大幅提升。

圖為大壩鎮文二村村民姜有仁在人參果大棚內介紹情況。新華網記者 孫雲龍 攝

小小的攝像頭不僅能巡林防火,在民勤縣大壩鎮人參果基地,中國移動智慧監控系統,成為了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好幫手。大壩鎮文二村村民姜有仁的1.5畝人參果大棚安裝了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測作物長勢和棚外環境。姜有仁告訴記者,如今自己的大棚年收入9萬元左右,純收入6萬元左右。村民們通過手機就能隨時查看大棚情況,及時處理問題。

從偏遠牧區到廣袤農田,從治沙前線到電商直播間,民勤縣的生動實踐,充分展現了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巨大潛力。電信普遍服務推進十年間,中國移動甘肅公司累計投資超300億元,新建和升級改造基站超10萬個,實現了甘肅省行政村網絡覆蓋率100%,5G覆蓋率達90%。這些日益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不僅深刻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産生活方式,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數字化方案,繪就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數字綠洲”新畫卷。

【糾錯】 【責任編輯:周亦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