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國|給孩子講的家鄉故事:燴粉皮-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17 16:46:15
來源:新華網

溯源中國|給孩子講的家鄉故事:燴粉皮

字體:

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粉皮,做法不一。家鄉有一道燴粉皮,在外面很少見,很多淮揚菜館都沒有這道菜,偶爾出現在菜單上被點率也不高,做得也不正宗,但在鄉里,村民很喜歡,喜宴必定有它,過年更是少不了它。

粉皮與粉絲在原料和原理上應該是一樣的,可以算作兄弟,但存在形式卻有不同。在家鄉,粉絲都是從市場上買的成品,沒有見過哪家自家做過粉絲;粉皮過去都是從市場上買來澱粉自家做的,當時農村市場上也看不到做好的粉皮出售。對於一家一戶來説,做粉皮的工藝相對有點耗工耗時,但準備年貨、籌劃喜宴即便再忙,也要留出時間精力專門製作粉皮。

粉皮的基礎是澱粉。做粉皮,村民們喜愛用豌豆粉、綠豆粉、山芋粉,這個當時家裏做不了,需要去農貿市場購買。買澱粉的同時,還要額外準備好兩到三個旋粉皮用的淺底金屬圓盤。八、九十年代煤爐上常使用圓柱體鋁鍋,土話稱為鋼囊鍋,這個鍋最容易壞在鍋底,一旦出現漏眼,多數農戶會找專門的修鍋匠換個鍋底。換了鍋底後的鋁鍋會在底部上方一點多出一圈焊接的環。鍋底壞了修好後經常不久又壞了,有的鍋換了好幾次鍋底,那個環越來越多,鋁鍋也越補越深。準備換作鍋底的淺底鋁盤,是做粉皮的絕佳工具。

做粉皮是一門技術活,但程序並不繁瑣。首先是泡澱粉,把澱粉倒入盆中,加入清水。泡一段時間後,進一步搗碎捏細,放點鹽,用筷子或者手反復攪拌粉漿。澱粉與水一般按重量1:1.2配比,水多了太稀,粉多了過稠。攪拌均勻後可以用濾網把粉漿過濾一遍,後續旋的過程中視沉澱情況適時加以攪拌。

在粉漿靜置的同時,燒好一鍋開水,準備好有滿半盆冷水的盆,無論是熱水鍋還是冷水盆,開口都要大於淺底鋁盤。把淺底鋁盤放入開水鍋中,舀一勺適量的粉漿,迅速均勻地倒入淺底鋁盤,用手撥動盤邊,鋁盤就在開水鍋裏旋轉起來,粉漿在鋁盤中向四週進一步攤平,待其慢慢停下來,液態的、乳白的粉漿就變成了薄薄的、透明的固態粉皮。把裝有成型粉皮的淺底鋁盤迅速地扔入冷水盆中讓其冷卻,同時開始新一輪的放盤、舀漿、旋皮。在粉漿定型的同時,冷水盤中的粉皮溫度也低了下來,用手輕輕揭開,一個圓圓的粉皮就落入水中。接着,把空了的冷卻的淺底鋁盤放入沸水中,把裝了定型粉皮的高溫淺底鋁盤放入冷水,經過這樣來來回回、反反復復,幾個小時後就做好了幾十張粉皮,圓圓的,薄如棉布、平滑透明。

做粉皮一般一個人就能完成,但在過年前夕,孩子們都放了假,經常跟着幫忙,在水盆裏剝下旋好的粉皮,看著浮在水中,手雖然有點冰涼,但頗有成就感。

粉皮一般放在水中保存,既不粘連也可以保持新鮮。家鄉因此也把粉皮叫做“水粉”。吃的時候取出需要的分量,用刀橫豎幾下切成方塊狀。

最常見的是配雞絲雞湯。小火慢燉好一鍋老母雞湯,取出雞肉撕成絲。適當炒制一下粉皮和雞絲,根據家人喜好加入雞蛋皮、木耳甚至一些時令蔬菜,比如菠菜,經過適當的火候,添一些家姜、鹽,煮至粉皮微卷出鍋,撒些蔥花、青蒜、胡椒粉,滴點麻油,美味可口的雞絲燴粉皮就出爐了。鄉間正式一點的農家宴席都會上這道菜。這是很多孩子的最愛。孩子跟着大人參加喜宴,當地俗話叫“做鍋鏟子”,孩子總是饞的,只要能吃到好吃的食物,也不會在乎好笑的稱呼,上桌入席後往往最期待這道燴菜。

燴粉皮其實最頂級的搭配是甲魚(土話稱為“甲鱉”)。甲魚清湯煨好,肉骨分離拆解後放入粉皮,甲魚的膠原蛋白和粉皮的絲滑融匯成絕佳的囗味。甲魚雖然是土産,但終究價高量少,比較貴重,很少人家會這樣做。

家裏日常吃就會隨意一點,主要取決於家裏有哪些食材。圓骨湯、蹄膀湯甚至鯽魚湯、黑魚湯等,都可以用來燴粉皮。過年時吃得最多的還是坨子湯燴粉皮。煮肉坨子的湯,單獨喝難免油膩,用來燴粉皮,坨子湯物盡其用、沒有浪費,粉皮還更加有味。耗時耗工的兩大鄉間美食再次碰撞在一起,給村民特別是孩子們留下了難忘的味覺享受和記憶。

過去,家裏不做澱粉,菜市場不賣粉皮。如今農戶家裏有了破壁機、豆漿機,也可以做澱粉,過年時家裏做粉皮,已經把工序前移到做澱粉的環節。現在市場上也有成品的粉皮出售,據説鎮上做得最好的是我一個表叔家,圓而不大的粉皮,晾幹便於保存攜帶,一張摞着一張,每到逢集和過年過節供不應求。很多外出打工就業的人返鄉時,也會買上帶走一些家鄉的粉皮和鹽鹵豆腐、卜頁,回味兒時的味蕾和揮之不去的鄉情。

【糾錯】 【責任編輯:周亦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