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條地鐵新線全部進入“跑圖”階段
年內通車後,全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突破900公里
北京軌道交通3條地鐵新線(段)離開通又近了一步。記者昨天從市重大項目辦和京投軌道公司獲悉,繼17號線中段、6號線南延實現“跑圖”後,10月25日起,18號線(馬連洼—天通苑東)啟動“跑圖”,標誌着這3條年內計劃開通的軌道交通新線已全部進入“跑圖”階段,為年內具備初期運營條件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了解到,“跑圖”不少於30天。在此期間,3條線(段)按照開通後運行圖組織行車,採用全封閉模擬運營模式,全面檢驗列車正點率、設備故障率等關鍵指標,同步開展應急處置與客流疏導演練。待各項指標達標並通過安全評估後,3條線(段)約30.1公里線路具備開通運營條件。
市重大項目辦軌道三處處長韋斌介紹,通車後,本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突破900公里,軌道交通線網布局和運輸能力進一步提升,周邊地區居民出行結構得到改善,城市功能持續得到優化。

地鐵18號線(馬連洼—天通苑東)啟動“跑圖”。圖為18號線回龍觀西大街站(潘之望/攝)
線路亮點
17號線 貫穿南北,疏散5號線10號線客流
3條線(段)在新質生産力應用、工程技術創新等方面成效顯著。17號線是一條貫穿城區南北方向的大運量軌道交通幹線,串聯起天通苑、望京西、太陽宮、潘家園等居住區。其中南段(嘉會湖—十里河)和北段(工人體育場—未來科學城北)已分別於2021年和2023年開通。
中段從十里河至工人體育場,約8.2公里,共設車站4座。線路建成後,17號線將全線貫通,屆時從嘉會湖到未來科學城北僅需66分鐘,能夠快速引導和疏散地鐵5號線、10號線客流,緩解周邊交通壓力。同時,帶動未來科學城、CBD及亦莊新城站前區經濟社會發展。
“4座車站中,永安裏站水文地質條件複雜,由於其地下為富水砂卵石地層結構,對此,我們首次在地下暗挖有限空間採用超高壓旋噴止水和加固技術,成功解決了行業難題。”京投軌道公司二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楠説。
6號線南延 完善城市副中心交通配套
6號線南延作為北京中心城東西向骨幹線6號線的延長線,約2.1公里,北起既有潞城站,沿運河東大街至潞陽站。
6號線南延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中的重要一環,對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綠色出行品質,完善城市副中心交通配套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了解到,該線路車站裝修採用素面混凝土技術,車站建築中結構、設備設施與車站功能有機整合,有效釋放了原有站體空間。
18號線 首次批量應用碳纖維電加熱座椅
18號線全面推進標準化、智慧化與機械化,是北京軌道交通智慧工地示範線。
從線路圖上看,18號線(馬連洼—天通苑東)是一條位於城市北部東西向的骨幹線路,線路途經海淀、昌平兩區,約19.8公里,共設車站11座,其中換乘站4座,分別在馬連洼站與16號線換乘、回龍觀東大街站與8號線換乘、天通苑站與5號線換乘、天通苑東站與17號線換乘。
“18號線的車輛設計堅持‘小斷面、輕量化、標準化’,是國內最輕的6輛編組B型地鐵列車,並首次批量應用碳纖維電加熱座椅,乘客坐起來非常舒適。”李楠介紹。
記者昨天在回龍觀西大街站看到,站廳層空間開闊,閘機等設備設施已經就位。“回龍觀西大街站是北京第一個大跨全無柱車站,整個車站18米大跨度,沒有運用一根結構柱,車站的通透性、乘客的視覺體驗感好,候車環境也更開闊舒適。”李楠補充道。
待線路建成後,18號線將作為支撐北部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直接服務天通苑、回龍觀等大型居住區通勤需求,緩解回天地區至上地軟體園交通壓力。(記者 任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