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為新時代城市管理工作錨定了坐標。這既是對城市管理地位的戰略提升,更是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抓手。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主動作為,以治理增效為引領,構建與現代化人民城市發展相適配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動城市管理工作提質升級。
創新城市的內核在於打破治理慣性,構建“全周期管理”的創新生態。城市管理需跳出“頭痛醫頭”的碎片化思維與“等靠要”的被動式思維,主動思考如何貫通規劃、建設、運營、治理的全鏈條,以制度創新破解部門協同不暢,以機制創新優化執法效能,以模式創新激發社會參與。要深刻認識到,城市管理創新不僅是技術應用的單點突破,更是治理邏輯的系統性重構——撬動城市管理從“被動處置”向“主動治理”、從“經驗決策”向“科學施策”轉變,讓創新成為城市治理的內生基因。
宜居城市的核心是讓城市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市民,需將“人民的需求”作為治理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要摒棄“重面子輕裏子”“重硬體輕服務”的錯誤傾向,聚焦市民日常生活的“關鍵小事”,在社區服務、交通出行、公共空間整治等領域注入人文關懷。通過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對接機制,將市民訴求轉化為治理靶向,確保每一分投入都用在群眾心坎上,讓治理成果看得見、摸得着,彰顯城市管理的民生溫度。
美麗城市的塑造需平衡生態保護與人文傳承,構建人、城、境、業一體化發展的格局。要摒棄“重整治輕長效”的思維,在垃圾分類處理、揚塵污染防控等領域建立常態化投入機制,推動城市環境從“一時清潔”向“長效潔凈”轉變。要摒棄“先破壞後治理”的短視行為,將生態優先理念融入城市管理剛性約束,以“繡花功夫”推進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同時,守護城市歷史文脈,讓老街區、老建築在更新中保留記憶與溫度,實現“生態美”與“人文美”的有機統一。
韌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增強城市應對風險的“免疫系統”,需從“事後處置”轉向“事前預防”,構建“常態—非常態”無縫銜接的治理體系。要清醒認識城市發展中的風險疊加效應,將安全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等各環節,提升城市系統抗風險能力,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確保在極端情況下城市基本功能正常運轉,體現城市管理的底線擔當。
文明城市的深層魅力在於精神氣質的塑造,需超越“指標達標”的表層治理,通過文化浸潤培育城市文明共識。文明城市建設中的城市管理是對城市精神的塑造,讓城市空間成為文明宣傳的載體,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浸潤,讓文明行為成為市民的自覺選擇。要摒棄“重管束輕引導”的管理思維與模式,通過柔性治理引導市民養成文明習慣,形成“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文明養成機制。
智慧城市的本質是通過數字技術重構治理流程,需打破“重技術輕應用”的誤區,堅持“需求導向、應用為王”。要將數據作為核心治理資源,推動治理決策從“經驗判斷”轉向“數據驅動”,治理方式從“人力密集”轉向“智能協同”,治理效能從“粗放低效”轉向“精準高效”,讓數字技術真正服務於城市治理提質增效。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我們應主動把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政策機遇,將治理增效貫穿於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各領域,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真抓實幹的執行力,推動城市管理從“合格”向“優秀”、從“規範”向“卓越”邁進,讓現代化人民城市的藍圖在精細治理中變為現實。
(王偉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