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逛菜場、趕市集重新成為一股潮流,好逛的新菜場頻頻引人打卡,各種“菜場地圖”“市集尋寶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標識。尋常巷陌升騰的煙火氣,正成為城市生命最鮮活的注腳和城市文旅的“流量密碼”。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而煙火氣的存續恰是衡量更新成色、丈量城市溫度的一個刻度,考驗着城市治理的智慧。留住煙火氣,城市更新才能接地氣、有人氣、提心氣,城市發展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活力。
然而很多時候,城市中的煙火氣面臨被沖淡的隱憂。一些更新項目盲目跟風,將街區改得千篇一律,地方韻味蕩然無存;租金變化帶來的商業生態調整,使一些承載記憶的老店面臨遷移或者退出,社區記憶的紋理隨之裂開;政策設計常失之粗疏,或對小微商業扶持缺位,或對市井文化缺乏保護,令城市更新交響曲中的市井音符未能得到強化。城市更新應注重統籌規劃、精耕細作,守住城市煙火氣,厚植城市發展的人文底蘊與深層價值。
以空間活化煥新“煙火”,提升城市歸屬感。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不管其如何更新,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情感不能丟失。通過創意設計,對商場、廠房等物理空間進行更新改造,既能存續市井生活網絡,又能重構文旅消費時空場景。例如,上海田子坊改造初期,刻意保留老裁縫店、小雜貨舖,使藝術空間與原生煙火共生共榮;長沙超級文和友利用一座現代化的商廈空間,將城市發展中消失的文化記憶和場景進行情景式再現,復刻出七八十年代老長沙的生活場景。在城市更新規劃中,應鼓勵利用邊角地等“城市剩餘空間”,以靈活方式孵化手藝工坊等微型煙火載體,使城市褶皺處充滿暖意、吸引客流、塑造口碑。
以文化遺産傳承創新點亮“煙火”,增強城市文化魅力。文化遺産是城市煙火氣的精神根係,不只是歷史文化建築、非遺技藝,更是城市的整體活態文化基因,能轉化為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資本與經濟動能,要用整體性、系統性思維與城市更新相融合。例如,各地的非遺美食技藝承載着城市煙火氣息和傳説故事,不僅成為舌尖上的誘惑,更是感知不同城市文化的獨特路徑,吸引游客駐足消費。紹興黃酒創新推出的沉浸式酒宴將非遺融入現代消費場景,通過“技藝傳承+場景再造”的模式,催生出一條覆蓋食材種植、手作體驗、品牌衍生的産業鏈;“唐山宴”則讓美食技藝找到新的時尚消費空間。城市更新過程中應加強城市文化遺産的傳承創新,讓其在新的場景和業態中獲得新的生命力,讓文化遺産在守護與創新中持續為城市發展賦能。
以治理創新升騰“煙火”,提高城市凝聚力。在城市更新中守護煙火氣,意味着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改變:城市更新不是物理空間的簡單翻新,而是以空間改造釋放民生福利;也不是單一的建設行為,而是要通過居民、商戶、專家、城市建設者和運營者共商共治,讓更新更精準、更有人情味。例如,北京前門街道以“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的“小院議事廳”模式,探索出商居共榮新樣板,既守護了街巷的煙火氣,更將其轉化為凝聚人心、優化治理的“黏合劑”。守護煙火氣的深層邏輯在於從民生需求中尋找更新之源,更在於通過多元共治激活城市的內在凝聚力與治理軟實力,走出一條有溫度的城市更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