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上的都市圈”將聯結更緊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3 09:24:42
來源:北京日報

“軌道上的都市圈”將聯結更緊密

字體:

  原標題:從60年前第一條地鐵破土動工,到如今29條線網縱橫交織,再到“京帆”即將建成

 “軌道上的都市圈”將聯結更緊密

副中心站交通樞紐周邊綠化已基本完成,“京帆”屋蓋旁松樹挺拔綠草如茵。 記者 鄧偉攝

  一片片巨大的“京帆”屋蓋掩映下,副中心站交通樞紐展露芳容,不僅地面廣場基本完成鋪裝和綠化,地下樞紐內部裝飾裝修也完成至95%。按照計劃,這座“站城融合”的超級樞紐將於今年年底基本建成,它不僅將為北京東部地區發展注入新動能,也將更好地用軌道聯接京津冀。

  記者從京投公司獲悉,7月1日,北京地鐵開工建設整整一甲子。從60年前第一條地鐵破土建設,到如今29條、879公里線網縱橫交織,北京軌道交通實現了從無到有、從線到網的跨越。隨着副中心站交通樞紐年底建成,“軌道上的都市圈”將聯結更緊密。

  “京帆”廣場綠化完工亮相

  東六環畔,副中心站交通樞紐揚起十片“京帆”,蓄勢待發。這些“京帆”屋蓋也是樞紐的窗口,通過具有透光性的ETFE膜,以及穿孔遮陽板,讓地下車站享受舒適柔和的光照。

  7月1日,記者探訪樞紐時看到,在一片片銀色的“京帆”屋蓋掩映下,進出站的地面廣場已經基本完成鋪裝和綠化,油松、銀杏樹、草坪環繞分佈,為超級工程增添了勃勃生機。收尾作業中,施工人員還將為“京帆”屋蓋安裝泛光照明,在夜晚點亮片片“京帆”。

  從西側一片“京帆”下步入樞紐,順着樓梯向下探訪,記者注意到,樞紐內部已不再是“素面朝天”,頭頂的乳白色吊頂板和具有流線感的燈槽已經就位,不同區域地面或採用白麻天然石材,或採用水磨石拼花。未來,站內墻面還將裝上玻璃幕文化藝術裝飾。

  京投樞紐建設管理公司副總經理何剛介紹,截至6月底,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裝飾裝修完成至95%。按照計劃,副中心站樞紐將於2025年底基本建成,目前正在緊張衝刺設備安裝、裝修裝飾等工作。同時,副中心站樞紐配套建設的通運西路、紫運中路和楊坨一街等道路及隨路的市政設施等已經實現通車,剩餘玉帶河大街、京哈南側路、站南路等配套道路工程完工50%。

 地下軌道樞紐串聯京津冀

  這是一座可以預見的繁忙車站。因為,在這座地下樞紐“肚子”裏,裝着4條軌道交通(M6、M101、平谷線、S6線),2條城際鐵路(京唐、城際聯),1條市郊鐵路,同時還包含15條公交接駁線路,並預留城市航站樓功能。未來,S6線連通兩座機場,航空旅客可在樞紐內辦理值機手續,再乘坐軌道交通一身輕鬆地去機場。

  記者探訪時看到,跑火車的地下三層站&層,京唐城際的軌道鋪設完畢,站&也已經豎起了屏蔽門。

  “從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視角來看,副中心站樞紐是關鍵的交通節點。”何剛舉例説,未來,通過城際聯鐵路,向北可接東北方向過來的列車,往南可通達河北雄安;平谷線,從平谷區駛來,穿越河北地區,到達樞紐後再進入城區;京唐城際鐵路更是串聯起京津冀……

  通過副中心站樞紐,旅客可以便捷到達北京兩大機場和天津、河北重要城市。未來,副中心站樞紐將成為城市副中心輻射京津冀區域的重要交通中心。

  軌道交通與城市服務無縫銜接

  建軌道,就是建“軌道上的城市”。60年來,隨着地鐵建設飛速發展,北京城市與軌道的融合也在不斷加深,“軌道上的都市圈”功能日漸顯現。

  地鐵4號線平安裏站外,曾經臟亂的灰色空間變成口袋公園,本孤立於城市街邊的地鐵站,成為綠植環繞的城市“綠色客廳”,巧妙織補了老城肌理。位於城市副中心的“灣裏”項目,在地鐵車輛段上蓋“空中花園”般的微度假小鎮,實現市民生活與城市功能的無縫銜接。

  在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理念下,北京以TOD模式為核心推動站城融合發展,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更新、車輛基地綜合利用、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等多種類型項目。正在建設的城市副中心站、麗澤城市航站樓及霍營3個綜合交通樞紐,正是新一批軌道交通車站與城市綜合交通樞紐融合的典範,將實現交通與城市服務間的無縫銜接。

  隨着去年3號線的開通運營,北京實現了對外交通樞紐“七站兩場”的地鐵全覆蓋。截至目前,本市已形成擁有879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和400公里市郊鐵路的超大型軌道交通網絡,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除了軌道交通網絡實現核心區和中心城區全面覆蓋,2條機場專線、10條軌道放射線也形成&&中心城和外圍區域的“走廊”。這些放射線由中心城向外連接高端産業功能區以及通州、亦莊、順義、大興、房山等9個新城,引導人口和産業功能疏解,引領空間結構的演變。尤其是1-八通線、6號線、7號線,構成了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的快速&&通道。

  京投公司規劃設計總部副總經理申煒銘介紹,下一步,北京將加快軌道快線網的規劃建設步伐,例如R4線一期、19號線二期等,提高線網整體運行效率。此外,進一步提升站城融合水平,促進車站與周邊建築聯通,加強地下空間利用,優化交通接駁,配備人性化設施等,讓更多市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軌道交通出行服務。(記者 孫宏陽)

【糾錯】 【責任編輯:高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