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昌平區新城。 (資料圖片)
日前,北京市發展改革委聯合有關部門針對昌平等五區發布“一區一策”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昌平不僅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的前沿陣地,更是着力打造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産業升級新高地。創新與創業的火花在這裡競相迸發,平均每天80多家新企業在此誕生,注入發展動能。這裡正在科技創新、産業向新、城市煥新的三重奏中,向世界展示一座現代化創新之城的嶄新面貌。
科技創新賦能
夜幕降臨,位於昌平區的北京未來科學城實驗樓燈火通明。走進北京齊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研究人員正操作移液槍,將透明液體滴入培養皿。“每天這裡都可能誕生改變世界的科技成果。”齊禾生科CEO張蓓説。
北京北部,群山環抱,曾因溫泉、草莓和十三陵聞名的昌平,如今已是科技創新的熱土。2024年,昌平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6%,成為北京經濟增速最快的區域;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6.4%,創歷史新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6%,增速全市第一。
“昌平區匯集41所高校、69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10個工程技術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佔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5%的較高水平。”北京市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曉東説,近年來,昌平立足科技自立自強,依託未來科學城、生命科學園、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等創新高地,打造北京科創版圖上的關鍵一環,成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
從0到1,昌平如何打造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科學城?科技創新不能孤立發展,必須形成協同創新生態。這是昌平給出的答案。
昌平的科研優勢並非單點突破,而是依託央企研究院、國家實驗室、高校科研機構,形成較為完整的科技創新集群。它們與遍佈周邊的孵化器和科技園區共同構成了北京科技創新的關鍵節點。
位於未來科學城的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聚焦低碳清潔能源技術研發,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助理、成果轉化公司總經理王宏飛説,公司自主開發的新型高性能鐵基費托合成催化劑,應用在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和山西潞安化工集團,已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50億元。
在昌平,科技創新是一張串聯起實驗室與産業鏈的無形之網,推動創新向産業加速賦能。“從實驗室到産業園,從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昌平正在打通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里’,重點支持原創成果轉化,建設原始創新與未來産業的策源地。”北京市昌平區科委黨組書記、主任王晨光&&。
産業加速向新
從實驗室出發,在産業鏈落地。科研為昌平注入源頭活水,産業則將創新動力匯聚成河。
先進能源産業收入超2400億元,醫藥健康産業突破千億元大關,規模以上企業達881家——這是北京昌平2024年交出的成績單。步入2025年,這座以“未來”命名的科技新城,繼續書寫新的增長故事。
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從內看,昌平的戰略選擇開始釋放紅利。科研先行、産業緊隨。不追求“大而全”的體系,而是精準匹配區域資源。向外看,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使昌平在北京城市功能調整中佔據關鍵位置。作為首都西北門戶,昌平既能承接中心城區的高端科技資源,又具備空間和生態優勢,適合高精尖産業落地。同時,昌平是中關村示範區核心區之一,科教資源豐富,為其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創造了巨大潛力。
産業布局,不是簡單地“建園區、拉企業”,而是讓産業與本地科技資源匹配。目前,昌平區已形成“3+2”的高精尖産業格局,先進能源、醫藥健康、先進智造3個主導産業和科技服務、科創金融2個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作為北京市醫藥健康産業的北部創新引擎,2024年,昌平區醫藥健康産業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首都北部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生命谷”、錨定世界級高地的生命科學創新走廊正加速形成。
由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聯合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北腦一號”,專注於因脊髓損傷等原因導致的運動及言語障礙的功能替代與康復治療。
“在昌平,我們以成立産業化公司的方式進行落地實施。這裡不僅有實驗室,還有完整的産業配套,能讓我們的技術從科研階段迅速邁向産業化。”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所長羅敏敏説。
“我們聚焦醫療器械、美麗健康等賽道,加快建設國際醫療器械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未來美城’。”劉曉東説。
相較於醫藥健康和先進能源,昌平的先進製造業是“後起之秀”。這裡的製造業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車間加工”,而是與智能化、自動化、精密製造深度融合,形成高端製造新格局。
在北京海林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廠,一條近30米長的溫度控制器智能生産線上,組裝、焊接、打印、測試、包裝等程序一氣呵成。作為國家綠色工廠與北京市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海林自控打造智能倉儲、全自動化組測包生産線等,展現了數字化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其生産製造能力幾乎覆蓋能源樓控領域全部弱電、機電産品和系統。
“我們致力於以樓控技術提高建築樓宇能源利用率,節能降碳。除了工廠管理,智能化和數字化也融入我們的産品當中。”北京海林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清説。
“昌平是首都發展新的增長極,承載着全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職責使命。”劉曉東説,昌平正在前瞻布局未來産業新賽道,在6G、合成生物製造、機器人等方面加速推動成熟項目落地産業化。
城市面貌煥新
在昌平,科技創新不止發生在實驗室裏,還體現在城市更新的每一個角落。曾經的握手樓、老廠房,如今正被一座座科研園區、托育機構、文化中心所替代。
走進昌平區史各莊街道,老舊社區已完成拆遷騰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生命谷國際精準醫學産業園等四大科技項目即將落地。這片曾經“人多、樓密、産業弱”的區域,正加速轉型為昌平生物醫藥的核心承載地。
科技築夢,城市托底。在南口鎮,曾製造鋼圈、保溫瓶、平板玻璃的“三大廠”原址,正被“科技藍圖”替代。目前,清華南口國重基地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綠色車輛、新型電力等實驗室紛紛亮相。這裡不僅是城市更新的範例,也是工業遺産與科研創新深度耦合的縮影。
“這是一次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的雙向奔赴。”北京市昌平房地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仲宇告訴記者,今年,清華南口國重基地還將新增5座實驗室及相關配套設施,加快集聚高能級研發資源。
不僅是硬體空間更新,昌平還在制度上為人才打造宜居宜業軟環境。北京未來科學城管委會醫藥健康處副處長郭玉東説,昌平推出戶口、住房、子女教育、創業孵化等系列措施,為青年人才解決後顧之憂,讓人安心扎根,成果落地生根。
從“産城分離”到“職住融合”,昌平突出“科學+城”理念,科學布局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勾畫出一個宜居宜業的“未來之城”。
在昌平區沙河鎮,昔日的沙河毛條廠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最大的普惠托育園——北科嬰幼學苑。白色主調、8.5米挑高、陽光充足的空間,不僅入選“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也成為“科技+服務”城市理念具體落腳點。
“近年來,昌平區統籌城市建設與更新,突出宜業宜居,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動市政投資年均增長超30%,軌道交通總里程超過130公里,排名北京平原新城首位。我們突出産城融合、站城一體發展,沿軌道合理布局生産生活空間。2024年,昌平區住宅用地供應面積居全市前列,多個項目獲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北京市昌平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倪娜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