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智慧助力養老 産學研用創新&&在京啟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7 15:59:08
來源:新華網

學術智慧助力養老 産學研用創新&&在京啟動

字體:

11月15日-16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在北京舉辦學術大會,圍繞老齡政策、科技創新、産業融合與服務實踐等關鍵議題開展對話,以學術智慧助力“十五五”時期老齡事業和産業高質量發展。開幕式上,“産學研用創新&&”啟用。大會還同期舉行7個平行會議,圍繞老年疾病臨床醫學、醫養結合、青年發展、地方實踐等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王紹忠在致辭中&&,人口老齡化帶來挑戰,也蘊含“長壽紅利”機遇。如何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共享發展成果,是重大課題。大家需立足國情,以學術確定性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用研究深度提升政策精度和服務溫度。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王紹忠會長致辭

在學術大會的主旨報告環節,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司長李邦華介紹,我國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兩大戰略任務是:到2035年,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將成熟定型、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司長李邦華

民政部老齡工作司調研規劃處處長任娜&&,“十五五“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將更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凈增近1400萬。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分享了“老齡研究的國際進展與中國比較”的主題報告。他指出,應深入解讀中國特有的社會變遷背景、文化心理機制與制度實踐邏輯,利用中國社會積澱的代際反哺模式、社區互助傳統以及老年群體在知識傳承、家風建設中的獨特價值,為構建具有東方智慧的老齡理論提供豐富養分。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吳玉韶,展望了“十五五”時期養老服務政策與實踐發展趨勢。他分析説,養老産業將向銀發經濟轉變,人工智能將重構養老價值鏈,從“人力密集型”轉向“數據智能密集型”。

國家衞生健康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陳虎,分析了“跨學科視角下的老齡化健康挑戰與研究路徑”。他認為,多重慢病已成為全球老年人最主要的健康威脅。他呼籲,通過跨學科合作的診療模式,構建多病共管、信息共享與協調的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包括創新老年醫療服務模式、構建智慧養老産業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等。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認為,銀發經濟是“雙老經濟”,涵蓋“為老”和“備老”兩大維度。應以全齡人口、全生命周期的視角,看待銀發經濟。銀發經濟大市場涉及衣、食、住、行、用、居、教、學、幹、服、康、養、文、旅、葬等幾乎所有業態。未來,老齡社會將與社會數智化相互疊加;以新質生産力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

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中西醫結合分會主任委員徐鳳芹,在介紹“中西醫協同:構建中國式老齡健康服務體系新範式”時指出,中西醫協同,是應對老齡健康挑戰的破題關鍵。徐鳳芹呼籲把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多靶點干預”,與西醫的“精準診斷、擅長攻克明確病灶”的特點有機結合,推動中醫藥貫穿老年健康服務全鏈條,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壽命,形成更全面、個性化的老年健康服務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二級教授陳殿生指出,廣泛使用智慧康養機器人,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關鍵手段。北航在關鍵機型上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如研發出的助餐機器人,能幫助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完成進食動作;床椅一體化機器人,可協助老人實現臥床與坐姿的平穩轉換,減輕護理負擔;保姆型護理服務機器人具備陪伴、提醒服藥、緊急呼叫等綜合服務能力。未來的智慧康養機器人發展路徑,將從專用機器人逐漸向多功能機器人發展,最終實現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廣泛應用。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