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團隊為一名年僅4歲的患兒小文(化名)實施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據悉,這是全國接受無導線起搏治療的最低齡患兒,也是首都兒童醫學中心在兒童心律失常,尤其是複雜危重病例診治領域取得突破,為更多陷入困境的患病家庭點亮希望之光。
命運多舛:4歲患兒屢遭治療困境,求醫之路輾轉至北京
小文1歲時,因先天性心臟病在外院接受手術,術後卻出現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率遠低於同齡兒童,不僅無法正常生活,還伴隨心臟擴大症狀,亟需永久起搏治療。
然而,常規治療之路佈滿荊棘。小文接受有線起搏器植入後,接連三次出現囊袋癒合不良,最終不得不通過皮膚移植才修復創口。更危急的是,在拔除故障起博器後,小文的心率持續偏低,且QT間期明顯延長,反復引髮尖端扭轉性室速,多次出現暈厥、意識喪失,全靠心肺復蘇與臨時起搏維持性命。稚嫩的心臟屢屢瀕臨停跳邊緣,生命之火搖搖欲墜。
四處求醫無果後,小文家長慕名來到首都兒童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經多學科會診與詳細檢查,確診小文對起搏器機殼金屬過敏,出現嚴重排異反應——這一情況在臨床中十分罕見,常規起搏治療路徑已完全行不通。
迎難而上:多學科協同破局,勇闖技術 “無人區”
“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面對這一棘手病例,心血管內科主任石琳毅然接下挑戰。團隊經反復研討認為,無導線起搏器或許是挽救小文生命的唯一方案。
但手術難度遠超想象:國際上僅美國有過同類低齡患兒手術先例,國內植入無導線起搏器的最小年齡為8歲,而小文年齡更小、體重輕、血管細、心腔空間狹小,手術風險堪稱“空前”——股靜脈過細無法容納輸送鞘管,僅能嘗試頸內靜脈;但頸內靜脈操作可能引發血管撕裂、閉塞,且心腔小易導致起搏器脫位、心臟穿孔、三尖瓣受壓反流等致命風險,對團隊技術、經驗與勇氣都是極致考驗。
為確保手術萬無一失,醫務處迅速組織心臟外科、介入血管科、麻醉科、胸部及腫瘤外科、重症醫學科、風濕免疫科、血液內科、感染科、皮膚科等多學科專家會診,反復推演手術方案,最終確定通過頸內靜脈這條“生命通道”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所領導高度重視,醫務處、醫保辦、醫工處等部門同步高效聯動,快速完成術前新技術申報、新器械臨時採購等流程,為手術順利開展掃清障礙。
生死時速:多科室護航,“心臟衛士” 精準植入
手術當日,導管室內氣氛緊張而有序。石琳團隊嚴陣以待,同時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李學斌教授到場指導,麻醉科主任潘守東為小文實施麻醉插管,心臟外科、介入血管瘤科、胸外科、重症醫學科等科室專家全程堅守,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
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江河主刀,憑藉精湛技藝和豐富經驗,在極小的操作空間內小心翼翼推進,通過頸內靜脈精準送入輸送鞘管,將無導線起搏器穩穩放置於小文心臟的最佳起搏位置。術中測試顯示,起搏器參數完全達標、固定牢靠;心臟超聲檢查未發現心臟穿孔、三尖瓣反流等問題;最後以“8字縫合”處理創口,無出血、無閉塞。
當無導線起搏器成功啟動,小文的心臟重新恢復規律有力的跳動,此前困擾她的致死性室速與停搏危機徹底化解。守在手術室外的家長聞訊喜極而泣。這顆體積微小卻力量強大的“心臟衛士”,不僅挽救了孩子的生命,更為她未來的健康成長築起堅實屏障。
“生命至上,醫者仁心。”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將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勇於創新”的原則,持續深耕兒童重症診療技術研發,不畏挑戰、攻堅克難,讓更多像小文一樣的患兒能夠重獲“心”生,擁抱健康燦爛的明天。 (文/心血管內科 石琳 王宏茂 圖/袁超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