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英,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學系原主任、神經科原主任,現任醫院學科督導組組長。
醫者,以己畢生之努力,與病魔搏鬥,為的是給患者生命注入希望之光。
疾病診治中的“是”或“不是”,僅一字之差,卻影響着患者乃至整個家庭的命運,更是對一名醫生醫術醫德的至高考量。
“不仔細看病人,比不看病人更糟糕。神經科做體檢一定要全面,每個病人都要脫鞋、脫襪子。”這兩句樸素的話,是崔麗英從醫40餘年堅守的準則。

“不仔細看病人,比不看更糟糕”
在崔麗英的門診,時間仿佛被“拉長”——看一位患者,往往要花上半個小時,甚至更久。
診桌旁,叩診錘、眼底鏡、音叉、聽診器整齊排列,棉花毛、針頭也被細心備好。她總是俯身貼近患者,輕柔地觸摸患者關節、腳底,邊觀察反射反應邊輕聲詢問,“這是哪個腳趾?”“這裡有感覺嗎?”她會耐心傾聽患者的病史敘述,即便是重復的細節也不輕易打斷,直到將患者的症狀、病史、體徵等信息完整串聯,形成全面清晰的診療依據,才慎重地給出判斷。
這份“慢”,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一位醫者“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專業擔當。

崔麗英為患者查體
在生命的考卷上作判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被當地醫生懷疑患“副腫瘤”的患者做了非常多項檢查卻始終得不到明確診斷,於是找到了崔麗英。在詳細問診時,患者一句“之前鑰匙擰起來有點費勁”,讓崔麗英敏銳地意識到,患者肌萎縮的發病時間遠遠早於此前病史記載的3個月。最終,她給出了正確的診斷——肌萎縮側索硬化(也稱“漸凍症”)。有時,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往往就是診斷的突破口,經驗豐富的醫生善於抓住這樣的細節。
一個正確的診斷,可以改變患者的命運。2024年,崔麗英接診了一位22歲的女孩,女孩雙手無力且肌肉萎縮,外院肌電圖提示廣泛神經源性損害,考慮為漸凍症,整個家庭被陰霾籠罩。雖然女孩在外院已經完成了頸椎、頭顱核磁等詳細檢查,但崔麗英仍心存疑慮:患者很年輕,也沒有家族病史,真的是漸凍症嗎?是否還存在被忽略的細節?進一步追問時,女孩提及雙手偶有麻木感,這讓崔麗英立刻警惕起來。結合年齡與麻木表現,她推測病因或與生長髮育相關,於是讓患者做了個簡單的頸椎X光平片檢查。結果顯示,女孩其實罹患了一種叫“頸肋綜合徵”的先天性發育異常,長在頸椎上的肋骨壓迫了女孩的神經血管,才會出現相應症狀,而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手術矯正。當崔麗英告知正確診斷時,家屬與女孩相擁而泣。

2025年,一位患者康復後回到醫院,向崔麗英獻花表達謝意
崔麗英出診的診室幾乎常年固定,基本上所有就診過的漸凍症患者都知道到哪兒去找她。在這種默契的背後,是崔麗英對他們的承諾——“只要你們有需要,只要我出診,就可以來找我,我加班到幾點都沒關係。”
但崔麗英也遇到過特殊情況。有一次,崔麗英感冒發燒,嗓子啞了,一句話都説不出來,但想到長途跋涉而來的患者,她捨不得休息,“不能説就寫吧”。那一天,她靠寫字和患者家屬交流,看完了所有前來就診的患者。
崔麗英還帶領團隊建立起漸凍症病友群,目前已有群友2000多人。在群裏,患者有什麼問題都可以隨時提問;有了新的治療方法,醫生也會第一時間告訴他們;面對一些偽科學或患者經歷的治療誤區,醫生會第一時間辟謠,避免患者上當;家屬也會在群裏分享照料漸凍症患者的經驗體會。
“快跑”的從醫路

崔麗英耐心向患者家屬解釋病變部位和病情進展
“自1999年師從崔大夫到留院工作至今,二十多年的時間裏,從未見到崔大夫對患者有任何不好的態度,她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對病人的愛心、關心和同情。”崔麗英的研究生、神經科劉明生主任醫師回憶道。曾經有患者問一個問題,崔麗英解釋了三遍,看他的表情是還是沒聽懂,於是又主動再給他講一遍。崔麗英認為,“神經科的患者出門、掛號、看病都很不容易,一定要做好溝通。有時用點口語,或者找個比較淺顯的例子,我會想方設法跟患者解釋清楚。”
醫生對患者的全力以赴,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崔麗英家住在醫院附近,母親與她住在一起。因為住得近,科裏有緊急情況就會給崔麗英打電話,特別是腦梗患者需要溶栓時。崔麗英回憶,“每次接到醫院電話,不管多晚,我媽就囑咐我倆字兒:‘快跑!’她知道,醫生面對的是生命,如果走慢了,一條生命就消失了。這個時刻,我媽不僅是一個醫生的母親,也代表着所有患者對醫生的期待。”
如今崔麗英已六十大幾歲,日常行走速度卻依然很快,如果接到急診呼叫,她更會一路小跑起來。“快跑”,這句只有兩個字的來自媽媽的叮囑,伴隨了崔麗英四十餘年的從醫生涯。與時間賽跑,為患者搶出更多生的可能,已成為崔麗英刻在骨子裏的習慣。
肯吃苦、能堅持,總能找到前進的路
1982年,崔麗英正式成為神經科的一名住院醫生,帶教她的第一位上級醫生是楊蔭昌大夫。在楊蔭昌的引領下,崔麗英開啟了臨床與科研結合的學習之路。彼時她正在負責一位特殊患者——白塞氏病合併腦幹病變。這類患者不僅病情罕見而且症狀嚴重,對臨床診療能力與認知水平都提出了極高要求。楊蔭昌看出這一病例的研究價值,便指導崔麗英,“你可以去病案科匯總所有白塞氏病患者的資料,看看有多少人會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癥。”
遵循着楊蔭昌的指導,崔麗英一頭扎進病歷中,系統統計白塞氏病患者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癥的比例、症狀、哪些併發癥死亡率更高,同時她大量查閱相關文獻,將臨床數據與文獻知識相結合,對疾病從發生、發展到死亡的全過程進行全面深入了解。那位白塞氏病患者不幸病逝後,郭玉璞教授完成了病理檢查,清晰地呈現了病變累及的具體血管,這也讓崔麗英對該類疾病的理解又多了一種神經病理的視角。

崔麗英在第31屆國際電生理大會作專題報告後與參會專家合影
神經科前輩們豐富的臨床經驗、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臨床思維及“緊密貼合臨床做研究”的治學態度,深深影響着崔麗英。她以白塞氏病合併腦幹病變的病例為基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論著,第一次真切體會到臨床研究的意義:在協和做研究、學知識,必須扎根臨床,將病例與文獻結合,才能既提升臨床水平,又做好臨床科研。
疑難罕見病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並不罕見,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是其中的代表性疾病之一。罹患ALS的患者四肢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最後無法活動,仿佛被冰凍住一樣,因此也被稱為“漸凍症”。ALS的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電生理檢查,並排除其他疾病,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經是中晚期。
針對ALS早期診斷難題,崔麗英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引入多种先進技術,並創新性地將肌電圖與神經肌肉超聲技術結合在一起。這種“功能+形態”的聯合診斷模式,可以通過肌電圖捕捉神經功能異常,又能借助超聲清晰呈現肌肉與神經的結構變化,有效提升了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水平,使一些被誤診的患者重獲“新生”,也使我國ALS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達到與國際權威中心同等水平。
在構建ALS規範化診療體系方面,崔麗英牽頭建立肌萎縮側索硬化協作組,制定國內ALS早期診斷標準,推廣肌電圖規範化操作,推動“早診斷、早治療”,推廣ALS合理分配治療經費的理念,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延長生存期。她應邀參與制定“2020國際黃金海岸ALS診斷指南”“2025年亞太ALS指南”等,讓中國經驗惠及全球患者。
截至目前,崔麗英發表論文500余篇,已成為國內神經病學領域H-Index最高的醫學科學家之一。她主持多項科技部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牽頭開展“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作為課題負責人參加“十三五”項目。她在腦血管病的急性期溶栓治療、二級預防、新藥研發領域的研究,不斷推動國內神經科腦血管病診療規範化,為科室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她積極投身神經變性病的基礎研究、罕見病隊列建立、神經免疫病的血清學研究等領域,成果獲醫療界廣泛認可。
當好整個學科的“姐姐”

2025年,崔麗英在肌電圖室帶教
2002年,46歲的崔麗英接過了神經科主任的“接力棒”,成為科室的掌舵人。“我當主任的時候還比較年輕,當時就覺得,要當好全科室的‘姐姐’,首先要抓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學科要均衡發展,要積極扶持弱勢亞專業。同時要讓更多的年輕大夫成長起來,在全國神經領域中都能佔領一席之地。這裡要特別感謝和我搭檔的副主任陳琳、王建明,後來搭檔的彭斌和朱以誠,他們的支持非常重要。”
崔麗英將“教學相長、薪火相傳”的科室理念繼續傳承發揚。大查房是神經科一直沿襲的傳統,每週四下午的10樓223室總是大咖雲集,崔麗英、朱以誠等專家親自上陣,耐心問診,細緻查體,風雨無阻。每兩周一次的腦血管病例深度研討,疊加其他針對性的專病病例分析,在臨床實踐中精進學識、在病例探討中突破認知,架起了神經科大夫持續成長的學術階梯。
為規範青年醫師培養,增強科室凝聚力,崔麗英持續創新管理機制。自2005年開始,神經科住院醫師病例報告會被納入住院醫師年終考核,與“文獻批判性閱讀及綜述”“困難談話教學”“神經科讀圖教學”等培訓項目共同組成兼具實踐性與指導性的青年醫師培養與評價模式。
在病例報告會中,每位住院醫師需回顧全年主管的病例,復盤臨床診療過程、梳理診療思路,最終精選一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進行匯報。這一舉措不僅為青年醫師搭建了展示臨床思維、交流診療經驗的舞&,也集中展現了神經科領域的眾多經典病例——既涵蓋複雜疑難病例的診療突破,也不乏國內首例病案的公開展示。
連續舉辦19年的神經科住院醫師病例報告會如今已經成為行業內知名品牌學術盛會。
在擔任國際臨床神經電生理聯盟(IFCN)執委、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期間,她牽頭建設規範化診療體系,針對神經疾病診療中的關鍵難點與標準空白,組織國內外頂尖專家開展研討,形成共識;牽頭對全國各級醫院開展定期系統性培訓,着力推動國內神經疾病診治水平邁向同質化、規範化新階段。
她將人才培養視為學科傳承與創新的根基,始終致力於為團隊成員搭建成長&&、提供發展機遇。她不僅依託多個重大科研項目培養青年醫師,更牽頭成立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為青年學者打造專屬交流與發展渠道;增設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填補亞專業學術空白;不遺餘力向國內外權威學術組織、重要學術會議推薦優秀青年醫生,推動青年力量走向更廣闊的學術舞&。
“我在當科主任的時候,2點之前沒睡過覺。”崔麗英笑着分享了一件趣事。有一次她給時任神經科副主任的彭斌大夫發了一封Email,第二天早上見面就問,“昨天跟你説的事兒,想好要怎麼辦了嗎?”彭斌大夫當時特別緊張,“我沒見着郵件啊。”他馬上登錄郵箱,然後反饋説,“崔大夫,您是今天凌晨3點發的郵件。”
正是在崔麗英的率先垂範下,神經科科風優良,科室團結有凝聚力,人人奮進有進取心,科室9個亞專業組均衡發展。協和醫院神經科以不足百張病床的體量,始終是國內神經領域不可撼動的一面旗幟。
扎根北京協和醫院40餘年,崔麗英微笑着説,“醫學沒有捷徑,醫院也不是急功近利的名利場。仁心仁術、潛心鑽研、結合臨床做研究、認真地對待每一位患者,才能成為真正的好醫生。”

人物介紹
崔麗英,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學系原主任、神經科原主任,現任醫院學科督導組組長。
臨床和研究方向包括運動神經元病、神經肌肉病和神經系統疑難雜症臨床診治、腦血管病的二級預防研究以及臨床神經電生理在多種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和研究。她主持多項科技部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牽頭開展“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作為課題負責人參加“十三五”項目。發表論文500余篇,主編/副主編專著20餘部,牽頭組織制定30餘部神經系統疾病診治中國指南或專家共識,參與3部國際指南的制定。“單纖維肌電圖技術在運動神經疾病、神經肌肉接頭病和肌肉病中的應用和規範化診斷方法的建立”(第一完成人)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
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兩屆主任委員、《中華神經科雜誌》總編輯、北京罕見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臨床神經電生理聯盟(IFCN)執委、世界神經病學聯盟ALS專業組執委會委員等。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肌萎縮側索硬化協作組組長、中華醫學會理事會理事、北京醫學會常委理事等。(文/幹玎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