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覺得“心慌一下沒什麼大事”,更有人以為房顫就是“跳得快”,休息一會兒就好。但在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太波看來,真正危險的從來不僅是“跳得快”,而且是“跳得亂”“跳得沒規律”,更危險的是——很多人連自己犯了房顫都不知道。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國35歲以上人群約1%患病,45歲以上接近2%,隨着年齡增長,發病率還會持續上漲。”陳太波介紹,正常心跳是心房和心室有節奏地收縮舒張,而房顫時心房會以極快的頻率抖動,血液被困在心房內出不去,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就像定時炸彈,可能突然衝到腦子裏堵住血管,就是卒中;也可能跑到腿上、腸子裏,同樣是大問題。”更危險的是,大約一半的房顫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老年人和房顫時間較長的人群,“有些人從來不覺得心慌,直到有一天直接進了卒中病房。”
最便捷的篩查方法就是摸脈搏
房顫的表現並不統一,有的人心臟跳得明顯快而亂,有的人只是覺得胸口堵一堵,還有的人只是“走路沒以前有勁”。“公眾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自我篩查——摸脈搏。”陳太波説,正常脈搏像鼓點,規律而穩定;房顫時往往“忽快忽慢、不規矩,還夾雜着漏跳的感覺”。如果摸到這種情況,再加上有心慌、乏力、活動耐量下降等感覺,就應該盡快去醫院檢查心電圖。
哪些人最應該警惕“無症狀房顫”?陳太波點名了三類人:第一是老年人;第二是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或腎臟病的人群;第三是男性。“很多人以為‘沒感覺就沒病’,但房顫恰恰相反,有症狀的反而容易被抓出來,沒症狀的才最讓人擔心。”
要不要吃抗凝藥?核心在於“腦子裏有沒有血栓風險”
儘管房顫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是普通人的5倍,但並不是每個房顫患者都需要吃抗凝藥。是否需要抗凝,要看卒中風險評分系統,也就是臨床常用的“CHA₂DS₂-VA評分”。這個評分包含幾個指標:心衰、高血壓、65歲以上年齡、糖尿病、曾經得過腦卒中或其他血栓病、以及是否合併冠心病或心肌梗死。
“只要具備其中一項,就建議積極抗凝。”陳太波説,抗凝藥不是用來“治房顫”的,而是防止血栓。“有人擔心出血,但真正要命的是血栓堵住腦血管。”如果患者有抗凝禁忌,比如容易出血,或者在抗凝過程中仍發生腦卒中,還可以做一種“左心耳封堵術”——相當於直接把血栓源頭給堵上。
房顫像一趟“列車”,越早下車越有機會正常生活
房顫大致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和永久性三類,這是決定治療方案的關鍵環節。
“陣發性房顫就好比火還沒燒透,這個階段是最值得努力的窗口期。”陳太波&&,此時通過藥物或導管消融,都有較大可能恢復並維持正常心律,其中導管消融的成功率往往高於單純藥物,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可以作為首選。如果患者體質太弱或合併嚴重其他疾病無法做手術,則會採取藥物控制。
持續性房顫是否需要恢復竇性心律,要看三個條件:症狀重不重、心臟結構有沒有明顯改變、整體健康情況是否允許。如果心房尚未擴大,身體狀況還行,仍然可以嘗試恢復正常節律。反之,如果醫生和患者共同決定不再嘗試恢復,就歸入永久性房顫,治療重點轉向“讓心跳別太快,保護心臟功能,預防血栓栓塞”。
近年來興起的脈衝場消融(PFA)技術,則被稱為“更安全的房顫消融方式”。“它的特點是選擇性作用於心肌細胞,幾乎不會傷到食管、膈神經或肺靜脈,手術時間也更短。”陳太波&&,目前PFA主要用於陣發性房顫,未來有望拓展到持續性房顫患者。
手術不是“畢業證”,生活方式才是“長期藥”
“嚴格來説,現在還沒有哪種技術能夠徹底治愈房顫。”陳太波的觀點是,房顫治療的真正目標,是“症狀減少、生活質量提高、卒中風險降低”。無論做不做手術,房顫患者都得學會和它“長期共處”。
他建議患者做到三件事:
第一,飲食上“控鹽控油,能少吃就別多吃”,尤其是別對酒抱幻想,“能不喝就不喝,尤其是烈的,最容易誘發心律紊亂”。
第二,運動要循序漸進,“別想著一口氣跑十公里,走到微微出汗就行”。
第三,情緒上別老憋着,焦慮本身也可能觸發心律失常,有需要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更重要的是,要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些基礎病管理好——“它們可能沒有症狀,但如果管不好,房顫就容易反復”。
“房顫可治,也可防。”採訪結束時,陳太波再次提醒,“最可怕的不是房顫本身,而是你不知道自己在房顫。如果能早識別、早干預,多數人完全可以帶着房顫活得很好。”(文/邐琛)